最近在一位藏家的家里见到一件炉子 。 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龙泉窑炉子 , 官样造型 , 带支钉痕 , 虽有小残 , 仍是珍贵 , 尤其对于我们学习研究来说 , 是一件很具意义的器物 。 对于这件炉子 , 我也有很多感想 。 《北宋官窑在龙泉》一书虽已付梓面世 , 其思考并未结束 , 像这样一件小炉 , 在我看来 , 似乎可以串联起两宋官窑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鼎式炉造型 , 平沿双立耳 , 扁圆腹寰底 , 三柱足 。 胎白质细 , 亮粉青釉莹净无开片 , 釉质莹澈见骨 , 剔透似冰 , 青明如洗 。 三足裹釉 , 底部留有五个支钉痕 。 口径13.5公分 , 实物较为小巧 。
见此炉子 , 听过我课 , 读过我文的 , 应能意会这是龙泉窑南宋早期制品 , 也就是我曾经所说的一类“白胎细瓷”(可参考拙著《龙泉窑论文集》页67~68《关于南宋龙泉窑白胎问题》一文) 。 这类青瓷的特点是瓷胎质地细腻 , 较同时期龙泉窑普遍白中带灰的胎色更白 。 其次烧结温度非常高 , 较之普通石灰釉产品 , 釉质更为通透 , 玻光的美感度也更高 。 若与北宋产品相比 , 胎骨稍厚 , 釉水也有明显增厚 , 当然与南宋中后期的厚釉相比仍显单薄 。 总的来说 , 其品质做工高于同时期龙泉窑普品 , 如本件炉子即可见一斑 。
更重要的是 , 此炉支烧而成 , 支钉有如官器标签 。 传统龙泉窑工艺中并无支钉一脉 , 但宋龙泉窑中确存在支钉烧造现象 , 尽管支钉所占比例极低(具体可参考《龙泉窑论文集》一书所收录的相关文章) 。 目前接触到的多例支钉标本 , 白胎灰胎黑胎均有发现 , 时间上贯穿南宋早中晚期 , 南宋早期白胎细瓷一类即颇具代表性 。 以下是两则典型器例:
1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平底碟,宽沿 , 浅直腹 , 平底 。 胎骨色白而稍厚 , 釉水稍薄但青莹 , 底部六枚支钉呈圆形排列 , 支钉痕圆而粗 , 向上凸起 。
2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残底标本 , 采自杭州某工地 , 胎质细白 , 胎骨稍厚 , 釉层较薄 , 釉面泛玻璃质感光泽 , 开有不规则浅纹 , 积釉处青翠晶莹 , 内底釉下刻铭文“……德壽宮初四日告” , 圈足底裹釉 , 外底留有四个支钉痕 , 支钉痕大致呈圆形 , 较粗大 , 呈凸起状 。
德寿宫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八“德寿宫”条载:“德寿宫在望仙桥东 , 元系秦太师赐第 , 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戊辰 , 高庙倦勤 , 不治国事 , 别创宫廷御之 , 逐命工建宫殿 , 匾德寿为名 。 后生金芝于左栋 , 改殿匾曰康寿 。 ”德寿宫系由望仙桥东面的秦桧府扩建而成 , 是宋高宗赵构1162年退位居住的宫殿 , 之后诸帝多仿效高宗退居此宫 ,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禅位三子赵敦 , 移居此宫改德寿为重华宫 。 后又一度因奉养宪圣太后、寿成太后而更名慈福宫、寿慈宫 。 据此可知 , 此标本烧制于公元1162年~1189年之间 。 又 , 釉下刻款系入窑前刻成 , 故此器应系宫廷定制之器 。 据铭文内容来看 , 或因祭祀祈福等特殊用途而刻 。
- |《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蒋蓝)3
- 五险一金|又一“央企”开始招人了,五险一金是标准,往届生:喜从天降!
- |从《山水十二条屏》看古人、前人、今人的艺术传承探索之路
- |书香八小:少年君子,从这里起航!
- |从鲁迅孙子爆红说开去
- |民间故事的过去和未来|艺说
- 大观园|大观园的最终结局,是被妙玉一把火烧干净?这话要从刘姥姥说起
- |与孙悟空从二更打到东方发白,猪八戒的本事是从哪里来的?
- 虞世南|一件唐朝的“国宝级行书”,比兰亭序还美
- 文物|湖南出土“妖墓”:发掘出3000多件文物,现代科技一件都难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