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一炉能日产一吨生铁,古荥藏着汉代冶铁“高手”( 二 )


两千年以后 , 这处兴盛于西汉中叶至东汉早期的冶铁遗存重见天日 , 考古发掘出的矿石加工场、四角柱木架坑、水井、水池、船形坑、陶窑、鼓风管等设施 , 向人们展示着以炼炉为中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冶炼系统 。
贡献
【汉朝|一炉能日产一吨生铁,古荥藏着汉代冶铁“高手”】因黄河而兴的重要手工业遗存 , 保存了一整套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
“这是一个因黄河而兴的重要手工业遗存 。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馆长阎书广说 , 根据专家分析 , 冶铁作坊所处的地理位置 , 可以推测出它在当时全国钢铁生产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
说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 就不能不说荥阳故城 。 驱车沿着大河路向西 , 在临近西四环时 , 越向西走 , 地势越高 , 荥阳故城 , 便建造在这片高于其它区域的高地上 。
城依河建 , 荥阳故城位于古代荥泽西北岸 , 南侧为索须河 , 曾经的鸿沟已深埋于地下 , 向北可遥望黄河 。
战国时期 , 魏惠王开凿鸿沟 , 引水入济 。 韩国灭掉郑国后 , 建都新郑 , 占据了黄河两岸的核心区域 。 此时的鸿沟 , 不仅成为韩国的南北通道 , 还成为列国群雄的“国际水道” 。 在鸿沟的带动下 , 鸿沟和荥泽周边 , 辐射涌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大都会 , 大梁、陶、寿春、彭城等 , 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 荥阳一直是东方枢纽 。
秦大一统后 , 鸿沟水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 在荥阳故城北设敖仓 , 关中至关东形成了鸿沟——黄河——渭水的漕运转运线路 , 荥阳故城成为这条漕运线路的中转站 。
汉武帝时期 , 实行冶铁官营 , 在河南郡设置铁官 , 荥阳故城外的冶铁遗址 , 为当时河南郡最大的冶铁中心 。 阎书广说 , 当时用于冶铁的铁矿石 , 大部分都是今山西境内的 , 它们依靠发达的漕运系统 , 被运送到荥阳故城 , 进行加工冶炼 。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 是我国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较长的、同一时期冶炼技术高超的汉代冶铁遗址 。 ”他说 ,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研究古代冶金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 表明在两千年前我国生铁冶炼和加工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 大致达到了西方十七世纪的水平 , 创造了一整套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 , 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 。
价值
这里有世界上已发现产量最高的汉代冶铁炉遗址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 1965年发现并试掘 , 1976年春正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 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 , 发现两座炼铁炉遗迹 。
遗址出土的三百多件陶器 , 从器物特征看大部分为西汉中、晚期遗物 , 个别属东汉时期 , 同时出土的十二枚五铢钱 , 亦属西汉中、晚期 。
走在博物馆内 , 两座炼铁炉的地上部分虽然早已不见 , 但依然能从地下部分的规模 , 推测出当时的大体量和高技术 。 其中 , 一号竖炉遗址 , 炉缸呈椭圆形 , 有效高度为6米 , 容积约50立方米 , 日产生铁约有一吨 。 炉缸经高温已变成坚硬的蓝灰色 ,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产量最高的汉代冶铁炉遗址 。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注意到 , 两座炉基都是用耐火土加小卵石夯筑 , 厚度近4米 。 炉子不同部位也选择了不同要求的耐火材料 。 据介绍 , 这些都是在长期冶炼中改进竖炉性能以达到大规模生产的经验 。
遗址内 , 还发现了煤饼 。 煤的发现和应用 , 在我国煤炭史和冶金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 遗址窑中发现的饼形燃料 , 是经过加工制造的 , 并创造了通风条件使其充分燃烧 , 而这种作为燃烧的饼就是煤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