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寻觅破碎的道德拼图( 三 )


3
“覆巢之下 , 岂有完卵” 。 在沙俄制度下的那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 , 《复活》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纠结 。 托尔斯泰主张依靠宗教在道德上获得新生 , 幻想在一个恶的环境中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达到自我解放 。 尽管托尔斯泰对俄国统治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一定揭露:“法院唯一的宗旨就是维持社会现状 , 因此他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高于一般水平并想提高这个水平的人 , 也就是所谓政治犯 , 同时又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低于一般水平的人 , 也就是所谓犯罪人 。 ”但他的改良思想认为“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 , 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 , 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 。 ”他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饶恕罪人、帮助仇敌、教人从善的教义 , 感动统治者 , 改造社会 。 对此 , 列宁深刻指出:托尔斯泰“在晚期的作品里 , 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 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 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 。 但同时 , 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 是“颓唐”而“歇斯底里的” 。
真正的精神“复活”需要三要素:制度确立、制度自信、制度执行是“复活”的制度基础;摆脱物质奴役 , 成为“有个性的人”是“复活”物质基础;不断寻求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进步是“复活”的内在基础 。 制度基础是关键 , 物质基础是保障 , 内在基础是根本 。 正如孟德斯鸠指出的:“在一个机制良好的国度里 , 恶劣的行径始终含有某种公共美德的成分 , 在一个腐败的共和国里所看到的美德 , 往往包含某些腐败的成分 。 ”
扁鹊过虢国 , 闻其太子死 , 扁鹊针刺死而复生 。 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 此自当生者 , 越人能使之起耳 。 ”我并不能使死去的人复生 , 其实病人并没有死 , 我不过让他恢复健康罢了 。 切中要害的“针刺” , 可以使一个人、一个社群、甚至一个国家获得复生的动力 , 脱胎换骨 。 而一次审判 , 是对聂赫留朵夫如行尸走肉般人生的“针刺” 。
清代戏曲家沈起凤说:“世演《牡丹亭》一日 , 汤(显祖)在地下受苦一日 。 ”西方艺术节也有类似的说法 , “世上纪念莎翁生辰之时 , 地狱中的莎翁正在受罪” 。 呕心沥血之作 , 往往是作者沉浸在文字中一次次经历苦难的结果 。 作为批判的文学作品 , 读一次《复活》 , 托翁受难一次 , 我们自赎一次 。
投稿转载说明
本公号非营利性不支付稿酬
【|《复活》:寻觅破碎的道德拼图】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