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腰鼓|文史|横山老腰鼓的前世今生

老腰鼓的正宗窝子
在遥远的陕北 , 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 , 叫“张存有地村” 。 这个村位于无定河以西、明长城以东 , 行政上属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区的南塔乡 。 除了名字有些怪以外 , 该村至少在表面上与陕北普通的山村没有任何区别 。
因为在陕北 , 一般村庄的名字多为三个字 , 其中第一个字是本村绝大多数住户的姓氏 , 最后一个字往往是概括本村地理特征的名词 , 如山、沟、峁、梁、崖、畔、砭、墕等 , 中间以“家”字相连 , 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向明确的村庄名字 。 而张存有地村没有一户姓张的 , 全村七百多口人 , 除了一户上门女婿姓“卜”外 , 其余均为李姓 。 以致有人猜测说 , 在李姓人到来之前 , 这里曾是张家人的天下 。 但由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 张姓人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庄 , 临走之前他们告诉李家人说 , 这里有我们的土地 , 我们随时有可能回来 。 这样一来 , 这个村子的名字 , 就成了李家人向张家人打的一张借条 , 类似于现在的“活期存款” 。 只要有这个村子的名字在 , 李家人就永远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地盘 , 我做主!”好在张家人一直没有回来 。
还有一种说法更神奇 , 说这个村子的名字没那么简单 , 这里隐含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机密:闯王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战败以后 , 其实并没有死 , 而是用金蝉脱壳之法 , 换回真身 , 而后携带高夫人 , 秘密返回陕北 , 躲在离他的老家常峁墕不足二十公里的张存有地村 。 “有地”的意思就是“有帝” , “张存”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张冠李戴” , 掩人耳目 。 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考证说 , 该村隐龙寺的壁画里有李自成创立的洪门天地会的图案 , 供奉的神明是李自成的第九代孙李京开 。 现在的李家人虽然没有家谱 , 但他们说的二世祖李自升、李自顶 , 就是李自成的堂兄弟 。 李自成秘密潜回陕北 , 隐居张存有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清复明 。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属实 , “张存有地”这个名字 , 还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扬;而它之所以闻名遐迩 , 并不是由于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 , 而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横山老腰鼓 。
老腰鼓有多老
老腰鼓 , 原来并不叫老腰鼓 , 更不叫“横山老腰鼓” 。 在当地老百姓看来 , 腰鼓就是腰鼓 , 哪有什么新旧之分 。 之所以在前面加个“老”字 , 是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区别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出现的“新腰鼓” 。 前面加上“横山” , 是由于县政府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 “安塞腰鼓”已经捷足先登 , 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 。
其实 , “安塞腰鼓”来源于“横山老腰鼓” 。 “横山老腰鼓”是“安塞腰鼓”的鼻祖 。 原因并不复杂:现在的安塞人多为横山下来的移民 , 因而安塞口音与横山口音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 据《横山县志》载 , 历史上该县多次发生移民潮 , 当地叫“走南路” 。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 发生在民国18年 。 是年全县大旱 , 庄稼绝收 , 百姓为了活命 , 拖家带口 , 来到延安 , 其中安塞就是一个重要的移民点 。 在这成千上万的移民队伍中 , 当然包括一些会打腰鼓的难民 。 但后来安塞腰鼓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 反而名声大噪 , 远远盖过了横山腰鼓 。 以致于人们提起陕北腰鼓 , 只知道安塞腰鼓 , 不知道横山腰鼓 。 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教会徒弟 , 饿死师傅 。
横山老腰鼓|文史|横山老腰鼓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