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鸟 鸣

好像是到了中年 , 我才又重新留意鸟儿的叫声 。 在这之前 , 长大之后 , 似乎有太多的事物诱惑着你又催促着你 , 对四季的轮转毫不在意 。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 , 一出门便是田野 , 有条小河从屋前流过 。 鸟儿的啼叫 , 如一支伴奏曲伴随着我的成长 。 我十岁左右随乡人陈显达老人学国画 , 对着一本他亲手绘制的花鸟图谱临摹 , 不仅提高了画技 , 也让我有机会仔细观察一些常见的鸟类:麻雀、斑鸠、翠鸟、画眉、百灵、雉鸡、老鹰……
我高中到县城念书 , 奔着高考的目标 , 学业繁重 , 几乎两眼不闻窗外事 。 后来到北方念大学 , 又贪恋着大城市里的种种热闹和新奇 。 接着便是恋爱 , 结婚 , 生子 , 为了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碌碌奔波 , 待到孩子也像我当年那样离乡别井外出求学 , 这才发现人生已经过半 。
经见了世事 , 尝到凡人的苦乐 , 你才会发现 , 原来野心和活力大都属于年轻人 , 也只有他们才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俗尘的快活 。 对我而言 , 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坐在书房里 , 喝杯清茶 , 读点闲书 , 画几笔国画 , 有时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 , 听一听窗外鸟儿的叫声 , 也是难得的消闲 。
我家住在四楼 , 二楼是空中花园 , 从前后阳台再到每个房间的窗户 , 都能见到浓浓的绿影 , 鸟儿在细枝软叶间跳跃 , 啄食 , 发出啾啾、啁啁的声音 , 似乎忘情于欢乐之中 , 从不知道何为忧愁 。 也许正是由于它们不去希求什么 , 无所羁绊 , 所以声音才如此纯净 , 如此空灵 , 能够一下触碰到人类的灵魂 。
我爱听鸟叫声 , 它是天籁 , 也是大自然的音乐 。 喜鹊的鸣唱总是让人心花怒放 , 仿佛有喜事临门 。 杜鹃的啼叫 , 古人说听上去像“不如归去 , 不如归去” , 颇能引发乡愁 。 老鸹沉沉哑哑的声音 , 则让人如见荒凉之景 , 如味凄清之情 。 国人大多不喜老鸹 , 认为它会带来凶兆 , 但其“反哺”的习性却又成为儒家弘扬孝文化的一个典故 。 日本人则将老鸹视为神鸟 。 《红楼梦》里说“天下老鸹一般黑” , 无论是西方的乌鸦还是东瀛的乌鸦 , 皆漆黑一团 , 奇怪的是 , 它们的个头都要比我们国内的大很多 。
潮汕人爱管鸟的鸣唱叫“彩” , 到底是不是这个字?我没查考过 , 我倒是希望就是它 , 也只有它 , 才能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 用通感的手法表达出鸟叫声的丰富性 。 其实有很多音乐 , 都是通过声音来呈现大自然的光色、生活的画面 , 比如潮州传统乐曲《画眉跳架》 , 就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 , 运用轻快、明朗的旋律来表现画眉鸟欢畅自在的生活 。 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 也是用音乐捕捉布谷鸟的叫声和夏日的暴风雨声 , 以一种颇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将音乐转化为图像 , 讲述关于鸟鸣和大自然的故事 。 再如在《达芙妮与克罗埃》最富有光彩的第二组曲中 , 作曲家拉威尔直接采用长笛与三把小提琴来模拟出小鸟的叫声 , 让听众犹如身临其境 , 富于情趣 。
不仅仅在音乐里 , 翻开《诗经》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 , 耳边也会响起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春日迟迟 , 卉木萋萋 。 仓庚喈喈” , 花木丰茂的春天 , 黄鹂在放声啼唱;“雍雍鸣雁 , 旭日始旦” , 天刚放亮 , 大雁开始鸣叫;“燕燕于飞 , 下上其音” , 燕子在天上飞翔、私语……
【声音|鸟 鸣】去年 , 我被派到一座海岛工作 , 每天早上四五点 , 窗外就响起了鸟叫声 , 像在宣告新的一天开始了 。 这里虽非“行人迹断” , 却颇得“过鸟声闲意更幽”之妙 。 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潘·沃伦也有过几乎相同的感受 , 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最怀念的 , 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 。 ”可以肯定 , 多年以后 , 这座海岛留给我的回忆里 , 必定充满鸟儿的叫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