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 加拿大学者乔尔·迪纳斯坦出版了新书《酷的起源》 。 在这本有趣的著作中 , 他对“酷”的脉络进行了一番细致梳理 。 如同书中所指出的 , “酷”文化本身与西方现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 在很大程度上 , 它都扮演着一种来自边缘的或是非主流的力量 。
而存在于当下诸多文化圈中的“酷”文化则大都在消费主义的体认有限中残存寥寥 。 那些在韩国练习生公司接受培训的明星们或许对如何摆“酷”的姿势了如指掌;而在rap圈这一被认为懂得“酷”的群体中 , 我们却发现侵略性男性气质的蔓延 , 以及他们对于“酷”文化的符号式运用;在各种如抖音、快手或小红书中的“酷男酷女”们 , 与其说他们展现着自己的某种个性与气质 , 不如说在这些极具商业利益的大众平台中 , “酷”文化早已经走到其背面 , 成为机械复制时代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模式 。 而我们对其的了解也总是隔着一面屏幕以及陷入其对点赞的需求之中 。
在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交媒体上 , 正充满了这样的冲突 。 当曾经的反叛走向它的反面 , 我们该如何思考一种流行文化的兴起、挪用与再造?
“酷”的当代形象
西方现代的“酷”文化最终随着全球化以及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而迅速地蔓延到其他文化之中 , 并且因其迷人的特质而往往会受到众多年轻群体的欢迎 。 “酷”与年轻人的亲密关系大都因为二者在主流社会文化与结构中的位置所决定 , 正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父权形象 ,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隐藏在“酷”文化中十分鲜明的“弑父”情结 。
在1955年拍摄的电影《无因的反叛》中 , 由詹姆斯·迪恩所扮演的忧郁、敏感且总是被排斥的吉姆在很大程度上便承担着一种作为典型的形象 , 即疏离于家庭与社会 , 并且预示着这些年轻人对其过分严肃、正统且霸道的“父亲们”的不满 。 迪纳斯坦把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和埃尔维斯所塑造的文化形象称为“美式反叛酷” 。
文章图片
《无因的反叛》(1955)中 , 由詹姆斯·迪恩(左)所扮演的吉姆 。
文章图片
《教父》(1972)中的马龙·白兰度 。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 年轻人之酷首先便暗示着反叛 , 对于传统——父辈们——所建构的那一套体制和文化系统的对抗 , 由此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个体的新性格和形象;这种对新个性的追求在其后的“嬉皮一代”中达到巅峰 , 并且也成为其后“酷”文化中最核心的气质 。 在1961年的《巴黎狂恋》中 , 逃离在塞纳河畔的美国青年们想象着“在别处”(兰波语)的生活 , 而有趣的是 ,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本身也蕴含着构建其后“酷”文化的重要元素 。
文章图片
《巴黎狂恋》(1961)剧照 。
在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中 , 西西弗斯是其最经典的形象:个体对于存在之处境荒谬的意识 , 以及由此而开启的无限且看似注定失败的悲剧性抵抗 。 相比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反叛之酷 , 经历过“二战”且在抵抗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加缪依旧显得更加沉重与忧郁 , 就如他留给后世的那些黑白影像中所展现的形象:眉心深锁 , 面容严肃 。 但即使如此 , 在某种程度上 , 它们依旧能够找到勾连起彼此的核心 , 即对于个体自由与个性的向往和追求 。
- 保安|九零后硕士打工人破防时刻:“发现小区保安工资六千,比我高”
- 日本|阿凯藏书 | No.6 本书作者渡边秀和曾连续5年获得“日本第一求职顾问”的称号
- 黄道周|黄道周的“傲骨笔法”根源何在?
- 书法|书法懂“势”,写的字会出神!
- 食人动物|我们与“食人动物”有过精神联系,只不过越来越弱
- 沈括|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 汉字|书香气息浓! 宜宾这群“大咖”走进校园只为……
- 重庆|重庆男子钓获“国保”鱼种,不顾劝阻将其带走,被同行钓友举报
- 红楼梦|《红楼梦》隐藏的“一番”竟是他?
- 家庭教育|还在相信拿了证就能赚到大钱?硬实力才是最好的 “通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