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列传》:听活生生的古物讲述海角奇闻( 二 )


在读完全书之后 , 读者会在后记中与盛文强再次相遇 。 这一次 , 他坦言所谓开篇的古籍残卷、枕鱼斋主人 , 到补记的采访录音 , 文中的考释、插画 , 甚至连作者身份都是虚构的 。 " 有饱受遮蔽之众 , 宁愿相信标准答案 , 却对虚构抱有古老的敌意 。 不确定的文本如同命运 , 原本难以量化 , 《渔具列传》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 "
游走在真实和虚构之间 , 在历史的缝隙和褶皱中寻找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 这似乎是盛文强一贯以来的创作思路 。 在盛文强看来 , 历史总是以模糊的姿态出现 , 留给后人一片废墟 。 被淹没在历史废墟中的个体 , 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需要后人或凭空 , 或根据一些打捞上来的残留碎片进行拼凑 。 这时候 , 想象力登场了 , 想象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之处 。 " 历史的空白之处 , 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 。 "
打捞碎片 , 发掘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国
中国有三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 , 但在陆地中心的历史语境中 , 海上的人与事多半散落在故纸堆与旧渔村的角落中 。 《渔具列传》让人们知道 ,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之外 , 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国 。
盛文强在胶州湾北岸的一座岛屿出生长大 , 父母都是渔民 , 海岛将经验、想象以及一种特有的 " 语言 " 赋予了他 。 成年后 , 盛文强来到相对内地的滨州 , 不适、冲击、震撼以及 " 世俗上的种种失败 " 促使他思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 思考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区别 。 在他看来 , 农耕文化的优势在于稳定 , 生产和生活周期是以年计算的 , 反观海岛 , 一首潮水时间歌就已经非常复杂 , 每天都不一样 , 渔民是按天过的 。 相对于农耕区 , 海洋区的居民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 " 海上的物种太多了 , 一个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 , 照样有不认识的物种 。 所以他潜意识里相信世界的多样性 。 "
地理环境是外部空间 , 而生产生活方式却可以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 。 以中国的地理环境而言 , 沿海地区也分南北方 , 北方的沿海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 , 越来越内陆化 , 比如河北、山东都是例子 , 渔业生产也多以采集、养殖为主 , 可以看做是农业的延伸 。 而闽浙粤的渔民生活 , 或许真正具有外向型的海洋性格 , 而且保留了更多的海洋民俗 , 历史上有名的海盗都出在这三省 , 涉及海洋动物的著作 , 也集中在这里 , 民间航海家的《更路簿》《针路图》也同样有着丰富的遗存 。
【|《渔具列传》:听活生生的古物讲述海角奇闻】近年来 , 盛文强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著作 , 除了《渔具列传》外 , 还有《海怪简史》《岛屿之书》《海盗奇谭》《海神的肖像》等 。 在收集渔民口述史的过程中 , 盛文强接触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 他希望通过记录 , 让更多人看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 个体生命在海洋中的挣扎以及不屈的生命力 。
(编辑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