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访谈|北大教授董强谈波德莱尔的启示:文学没有药方也没有菜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孙磊
图/受访者供图
1821年4月9日 , 波德莱尔出生于巴黎的奥特菲依街13号 。 一生居无定所的他 , 却发现了一种属于现代人的新美学 。
如果我们把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各种当代诗歌潮流视为一个分水岭 , 那么 , 由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或更确切说“现代主义”的时代 , 恰恰持续了100年 。 在这百年之中 , 波德莱尔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文学家 。
商务印书馆推出由克洛德·皮舒瓦和让·齐格勒创作、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翻译的《波德莱尔传》 , 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 。 (更多新闻资讯 , 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由波德莱尔开启的现代美学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市场吗?今天我们读波德莱尔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在强大现实主义潮流面前 , 现代派文学已经衰落了吗?带着这些问题 ,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专访了董强——
|独家访谈|北大教授董强谈波德莱尔的启示:文学没有药方也没有菜单
本文图片

1、经得起反复阅读和阐释的经典作家
羊城晚报:您在法国游学旅居十余年 , 其间能感受到波德莱尔留在这个国家的精神气质或者物质记忆吗?
董强:我在法国生活了12年 , 大概有10来年一直生活在巴黎市的中心区 , 生活条件虽简陋 , 但身边都是一些名人故居 , 一出门就是著名音乐家圣-桑的出生地 , 出门拐弯两条街就是波德莱尔的故居——巴黎6区的奥特菲伊街 。
波德莱尔在巴黎留下了很多痕迹 , 因为波德莱尔一生居无定所 , 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 , 都租房住 。 他把他的生父留下的钱都挥霍掉了 , 然后像巴尔扎克一样到处躲债 , 所以他在巴黎很多地方都待过 。 走在巴黎街头 , 你会突然看到一个牌子 , 说这个地方波德莱尔曾经住过 。
更多的是他留下的精神印记 。 一提到巴黎 , 很难不联想到波德莱尔 。 一个是他的诗歌很多都涉及巴黎 , 比如《恶之花》 , 它使波德莱尔成为现代巴黎最早的歌咏者 。
羊城晚报:波德莱尔生前文学和艺术成就在法国评价高吗?尤其是他的《恶之花》当时人们是如何评价的?
董强:波德莱尔生前 , 人们对他诗歌、艺术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 很多人知道他更多是因为他的性格与众不同 , 甚至因为他吃了官司 。 他去世以后 , 法国的年轻诗人兰波、魏尔伦 , 包括后来象征主义最重要的一些大师都把波德莱尔看做最高精神领袖 。
到了19世纪末 , 波德莱尔的名声达到了一个峰值 , 他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第一位现代诗人 。 到了20世纪以后 , 本雅明等人在西方对波德莱尔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 。 当时中国大批学生留学法国 , 李金发、梁宗岱等人都非常推崇波德莱尔 , 对波德莱尔在中国的传播推广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 戴望舒等人的诗歌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 。
羊城晚报:波德莱尔的诗歌除了象征性 , 还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现实观照 , 但是后来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现代派诗歌好像很少能看到这种批判精神?
董强:其实波德莱尔生前并没有把自己看做象征主义的代表 , 更多是浪漫主义 , 当时雨果这些大作家都是浪漫主义 , 波德莱尔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现代主义的第一人 。
同时 , 波德莱尔对现实、现代有非常敏锐的感受 , 刚刚萌芽的现代人的孤独感 , 在街上遇到的瞬间发生的事情等 , 他都能捕捉到 , 所以他被认为是现代性的鼻祖 。
但是后来承认波德莱尔艺术成就的年轻人 , 兰波、魏尔伦、马拉美等 , 他们都强调波德莱尔象征性、神秘的一面 , 并把这一点推崇到极致 , 忽略了波德莱尔对现实的关注 。 所以当李金发那一代人到了法国时 , 他们认为法国的诗歌就应该是这样 , 类似为了艺术而艺术 , 有点瞧不上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