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点 , 改造“篆法”:
这方印里 , 总共有三个字:“竹”字以汉印中经常出现 , 可以拿来直接用(陈豫钟并没有直接拿来用);“景”字字形天然端正 , 在汉印里经常出现 , 它不需要改造就足以适应印面 , 端正、平衡 , 也可以直接用;“盦”字用作“圆形草屋”之义是中古以后的用法 , 上古它只有“覆盖”的本义 , 因此在汉印中不曾出现 , 所以 , 只好用小篆改造 。 一个一个说:
【|读印:陈豫钟“竹景盦”,篆刻创作,从“篆法”开始】“竹”字在汉印里是不会出现斜笔的 , 因为它需要平等、方正 , 所以它总是端正、整齐的六根线 。 如图:
本文图片
(“竹”的篆法改造)
汉印里“竹”字的篆法放在汉印里当然合适 , 但是放在文人篆刻里就不合适了 , 因为它太整齐 , 如果用在这方印里 , 它会填塞印面 , 使全印变得拥堵、滞塞 。 改造成这方印里“竹”字这样的篆法 , 才促成了全印节奏上的变化 , 进而促成了全印的意境 。 “竹”字篆法的改造 , 是这方印创作的重点 , 有了它的改造 , 这方印有了疏密 , 有了变化 , 有了节奏 , 有了意境 。 特意保留的“竹”字头部斜笔 , 也在右上角形成了唯一的“动感” 。
当然 , “盦”字也进行了改造 , “盦”字在汉印中没有实例 , 无论是战国文字还是小篆的“盦” , 都不够整齐 , 虽然繁密足够 , 但却都没有方正的外框 , 既不利于字形的方正 , 也不利于形成“房屋”状的方正意象 , 作者对它进行了改造 , 将顶部的屋顶下拉 , 与底部的“皿”相接 , 共同构成了方正的外框 。 如图:
本文图片
(“盦”字的改造)
当然 , 这种改造 , 也促成了与右侧“景”字字形上的呼应 , 加强了印面的团聚 。
当然了 , 促进印面团聚的动作还有上一篇(徐三庚“有所不为”那篇)我们说过的“文字搭接” , 这方印也一样 , 印面上的字互相是有关联的 , “竹”字和“景”字各有一笔搭接在“盦”字右侧 。 由此 , 全印的整体性进一步加强 。 加上通过文字与边框的搭接 , 印面既团聚又安定 。
本文图片
(文字的两种搭接)
不过 , 这方印的创作重点 , 在于“竹”字的篆法改造 。 实际上 , 绝大多数篆刻作品的创作 , 都是从篆法改造入手的 。 这也是篆刻技法诸环节中 , 篆法环节更靠前的原因 。
(【布丁读印】之117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会馆|“会馆有戏”首场“遇见”梅兰芳
- |“爆改”古典名画?新作:蹦迪的女神和摆摊的天使,画面非常和谐
- 求职|当代“打工人”现状:45岁工厂不招,50岁菜都卖不了?原因太现实
- 屈原祠|去屈原祠,攫取楚辞文化的“酵母”
- 秘书|老板招“情人”私人秘书月薪保底15000元
- 孟鹤堂|孟鹤堂悠闲垂钓,享受生活热爱工作,“堂良”未来可期
- 冯骥才|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 |东西问|曾小敏:中国戏曲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展现“真实的中国”?
- 上海市|以“蔬”寄“疏”——上海自由职业艺术家以笔绘蔬菜展心愿
- 文物|这些“高颜值”文物,你绝对想不到!每一件都敬仰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