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徐三庚 , 且让我们从徽宗转回到浙宗 , 说说“西泠八家”里的陈豫钟(到徐三庚所处的时期 , 中国篆刻已经开始出现徽浙合流的迹象(后面的赵之谦是典型) 。 但我们仍然要深究浙派的经典印家 , “西泠八家”是这些印家的代表 。
晚清著名的印论家魏锡曾评价陈豫钟 , 说他“秋堂师砚叟 , 自谓得工整 。 媞媞(tí , 美好)复纤纤 , 未许康庄骋 。 小印极精能 , 芥子须弥境 。 ”简言之 , 陈豫钟师法丁敬(他曾得到过黄易的指点 , 所以算是丁敬真正的“徒孙”) , 他的印纤丽秀美 , 绵密工致 , 整饬严谨 , 富有书卷气 , 特别是他的小印 , 虽然印面小 , 但却气象宏大 。
究竟如何 , 还是看作品 , 我们之前读过陈豫钟的两方白文印(一方“文章有神交有道” , 一方“钱塘胡氏珍藏”) , 这次读第三方 , 就是这方朱文印“竹景盦”:
本文图片
(陈豫钟“竹景盦”)
“竹景盦”是赵辑宁的斋号 。 赵辑宁 , 字典承 , 钱塘(今杭州)人 , 平生喜好校注古籍 , 喜金石 , 富有藏书 , 尤以收藏词集手抄本为最 , 现在国家图书馆还有他的收藏 。 他与比他小二十四岁的陈豫钟关系十分友善 , 陈豫钟为他制印甚多 。 陈豫钟与赵辑宁常常各取藏品 , 争奇斗胜 。 学篆刻的可能认为赵辑宁并不知名 , 但他的二儿子却是名列“西泠八家”的赵之琛 。 赵辑宁与陈豫钟交好 , 赵之琛后来拜陈豫钟为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
说回这方印——
其实这是一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斋馆印 。 我们要从它的普通中读出它的不普通 。 我们说过 , 浙派印作是有特色的汉印 , 这方印也不例外 , 如果比较视觉效果 , 就会发现 , 它太像汉印了 。
本文图片
(汉朱文印与这方印的比较)
左边是汉印“丁寿印信” , 右边是这方印 , 两方印在气息上非常相似 。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文字端正外 , 入印文字的篆法是相同的 , 都是方方正正 , 都是用的“缪篆”的篆法 。
但如果仔细观察 , 就会发现这方印与汉印还是有明确的区别的 ,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全印有明显的疏密 , 由此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 同时 , 全印文字是紧密团聚的 , 它不再是平均的、呆滞的 , 松散的 , 而是有了相应的节奏 , 有了节奏 , 这方印才区别于实用印章 , 才有打动人的力量 , 你看 , 全印像一处院落 , 院落内有主屋、厢房 , 另有一块空地 , 空地里栽疏竹数竿 , 风吹影动 , 摇曳生姿……
本文图片
(柯九思《秀石疏竹晚寂图》)
这正是篆刻作品与实用印章的区别:实用印章追求的是清楚、端正、实用;篆刻追求的是美 , 是打动人心 , 感动人 。 因此 , 实用印章追求的是等距、平分、垂直、匀齐;篆刻之美来源于变化 , 来源于粗细的变化、疏密(虚实)的变化、方圆的变化、光洁与斑驳的变化……
这方印与汉印明显的区别至少有两点:1、这方印有明显的斜笔 , “竹”字有斜笔的篆法明显不同于汉印的篆法;2、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牵连搭接 , 它们是团结一气的 , 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 不像汉印一样四个字各自独立 。
至此 , 我们又可以总结出篆刻创作的一点方法 , 一共两点:1、改造“篆法”;2、团聚文字 。
- 会馆|“会馆有戏”首场“遇见”梅兰芳
- |“爆改”古典名画?新作:蹦迪的女神和摆摊的天使,画面非常和谐
- 求职|当代“打工人”现状:45岁工厂不招,50岁菜都卖不了?原因太现实
- 屈原祠|去屈原祠,攫取楚辞文化的“酵母”
- 秘书|老板招“情人”私人秘书月薪保底15000元
- 孟鹤堂|孟鹤堂悠闲垂钓,享受生活热爱工作,“堂良”未来可期
- 冯骥才|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 |东西问|曾小敏:中国戏曲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展现“真实的中国”?
- 上海市|以“蔬”寄“疏”——上海自由职业艺术家以笔绘蔬菜展心愿
- 文物|这些“高颜值”文物,你绝对想不到!每一件都敬仰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