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罪人”( 五 )


“河流像被盛在了名为平静的圣杯里 。 这座桥下面的世界似乎生来简朴 。 令人好奇 , 仅此而已 。 ”(《苏特里》p4)
通过苏特里的眼睛 , 人们看到的诺克斯维尔时常是冷漠阴郁的 , 缺乏活力的城市空间里混居着诸多反常的狂人和古怪的疯子 , 地下都是洞穴 , 中空的结构似乎暗示了这里生活的脆弱 。 苏特里逃到了城市的边缘 , 但情况并不因此就变得更好 。 在小说的叙事空间中 , 田纳西河占据了中心位置 , 这条河是田纳西州最重要的水利枢纽和地理景观 。 在文学作品中河流通常被塑造成滋养生命的源泉 , 然而《苏特里》中的河流是极其病态的 , 腐朽阴暗 , 装满垃圾和污秽 , 更重要的是河中还有死人、死婴、死物 , 使得这条河化身为生死交界的冥河 , 隐喻了居民们时刻潜伏着死亡的生活 。
死亡是《苏特里》中很重要的主题 , 故事里随处可见死去的人 , 但正在死去和即将死去的人才是麦卡锡关注的焦点 。 正如书中所说 , “死者已超越了死亡 。 死亡是生者所背负的东西” , 他不想讨论没有记忆的死者 , 而是要展示充满死亡气息的生活 , 比如苏特里就有过多次濒临死亡的经历 , 并且在很多生活场景中他看起来像个活死人 , 他甚至还有一个死掉的分身 , 即那个“生来即死”的双胞胎兄弟 。 在塑造苏特里形象时 , 麦卡锡多次使用了二重身的手法 , 来反映生死边界模糊的生存状态 。
比如在第一章喝了一夜酒的苏特里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车站玻璃门自己的黑影 , “他的灵魂出现在生活的另一侧……苏特里和反苏特里” 。 饥寒交迫的冬天 , 他在树林里看到了“另一个苏特里”并盲目地跟着它的引导 。 这种半死不活的中间状态直到小说结尾才告一段落 , 经历大病死里逃生的苏特里回到船屋 , 看见自己的床上躺着一具腐烂的男尸 , 决定借尸还魂 , 重新做人 。 他告别了把“朋友和祖先的尸骨囚禁在那里”的诺克斯维尔 , 带着坚忍、浪漫的独立精神迈向了人生的新征程 。 尽管他的出发带着悲剧的色彩 , 显得那么孤独 , 但苏特里还活着 , 这就有了一丝乐观的曙光 , 并且你会感觉到在他的身上有一股悲壮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 , 因为他做了一些决定和事情 , 自己将自己从诺克斯维尔下层阶级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
本书出版后一度激怒了诺克斯维尔的居民 , 但这里的颓废气质并不是麦卡锡的艺术想象 , 20世纪50年代该市的物质、政治、历史和社会背景确实非常可怕 。 美国采访人员约翰·冈瑟在1946年写道:“诺克斯维尔是我见过最丑的美国城市 , 也许也就比新英格兰的一些工厂城镇强一点 。 它的主干道叫作盖伊街 , 在我看来这名字算是用词不当 。 (注:Gay在英文里有欢乐的意思) 。 这里是南方最没有秩序的城市之一 , 凶杀、汽车扒窃、盗窃罪发案率排在田纳西州首位 。 ”布鲁斯·惠勒写的诺市史中有一章是专门谈20世纪50年代的 , 指出这座城市当时完全落后于地区以及国家发展潮流 , 显然是一座深陷麻烦的城市 , 主要是因为它是在汽车文化发展起来前设计建造的 , 时间在这里像停滞了 , 完全与飞速发展的外界脱节 , 更要命的是 , 由于城市可怕的污染问题 , 连呼吸都很困难 。
父亲|“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罪人”
文章图片

现在位于盖伊街801-803号的拉马尔大厦 , 小说中苏特里和乔伊丝在一起时住的酒店 。
图源Searching for Suttree
这座城市的工业不是简单的停滞不前 , 而是在变化面前显得非常过时 , 这和市政府的保守作风不无关系 , 结果是诺克斯维尔失业率从1951年的5.8%上升到1958年令人不安的9.7% , 人们开始向新兴郊区或是北方工业城市迁移 , 常住人口骤减 。 这些社会问题在《苏特里》中都能有所察觉 。 除了街头大批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 麦卡锡笔下的城市空间透露着中世纪集市的氛围 , 暗示了前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体系 , 古老的乡村商业盛行 , 而那一个个城市人物似乎完全来自另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