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罪人”( 六 )


当然 , 诺克斯维尔只是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 , 自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南方已经显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 并且在文化上缺乏活力 , 常被讽刺为是文化沙漠 。 “一战”以前的美国南方比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还要保守和传统 , 奴隶制的废除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南方种族主义和农业社会的性质 , 尽管美国在内战后和“一战”中蓬勃发展 , 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 南方的社会和经济却被隔绝在发展之外 。 与此同时 , 它保留了非常多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特点 , 甚至比欧洲更接近中世纪的欧洲 , 加上北方衰落的加尔文教在南方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 南方的清教化程度尤为突出 。 这些因素使得保守主义在南方人性格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 他们对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有本能的反感 。 “一战”后 , 资本主义现代化终于波及了南方 , 冲击着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并震撼出了一批现代主义作家 , 像兰塞姆、泰特、华伦、戴维森等 , 他们学习模仿艾略特、乔伊斯等人 , 开创了南方文艺复兴的繁荣现象 。 他们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现代化立场志同道合 , 对丢失传统痛心疾首 , 厌恶资本主义工商社会和现代工商科技文明 , 作品充满了阴郁和绝望 , 以创新的表现手法展示人的破碎和异化 。
由于在主题和风格方面有相似之处 , 麦卡锡早年的四部作品通常被划归为南方小说 , 合称为“南方四重奏” , 特别是《苏特里》虽然宏大但看上去不像经过精心布局和严格控制 , 不受拘束、笨拙且充满生动的想象 , 常有人感觉能够看到乔伊斯的影子 。 但麦卡锡着手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是50年代 , 南方文艺复兴运动已经临近尾声 , 当人们目睹了那些立志于振兴南方的作家因为对南方的批评而遭到冷落、鼓励和仇视 , 被迫离开了故乡 , 他们对南方的情感中就掺杂了更多的失望 。 在麦卡锡这里 , 他压根没有要复兴南方的意思 , 而是想终结南方 , 就像他后来又去终结西部一样 。
父亲|“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罪人”
文章图片

《老无所依》
他笔下南方的传统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暴力、犯罪、斗殴 , 还有无节制的饮酒狂欢 。 人不能醒着 , 醒着就是贫穷、痛苦、无力、无家可归的感觉 , 只有酗酒能消除一切现实问题 , 比如种族间的隔阂 , 以及半死不活的样子 , 在幻觉中拥抱死亡 , 脱离混沌 , 这样的南方又有什么可以热爱和留恋的呢?随着苏特里告别诺克斯维尔 , 麦卡锡在创作上也作别了南方 , 他搬去了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 , 在西部边境他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血色子午线》 , 也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的第二阶段 。
最后说两个阅读建议 。 首先是 正视恐惧 , 诚然麦卡锡的小说有非常多的骇人元素 , 但这些并不是噱头 , 一方面作家成长于南方 , 熟知那里的暴力和腐朽 , 害怕恰恰说明读者对他的文字感同身受 。 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麦卡锡虽然书写暴力 , 但内在始终是温暖的 , 他所描述的恐怖越大 , 罪与惩罚的压力越重 , 与之对抗的勇气就越宝贵 , 哪怕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这些开辟道路的选择和行动都应当视为人性的高光 。 反之 , 当下流行说的摆烂就显得不太光彩 , 地方可以摆烂 , 但地方上的人仍然要振作精神 。 同时麦卡锡的写作总是流露着一丝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渴望 , 暗示孤独者难以成长 。 近十年来他一直在圣塔菲研究所给科学家修改论文 ,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让他在文学创作上找到了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