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花开日 民歌正当时——在民歌发展路上创新探索的追梦人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守护民歌】
灯光下 , 舞台上 , 呼麦从歌者的喉咙直抵听众的耳膜 , 声如苍穹之巅 , 如瀚海之底 , 如骏马嘶鸣 。 90后民歌歌手傲日其愣嗓门一开 , 把人们带到内蒙古的大草原 , 而他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一个小小的舞台:在一个家庭聚会上 , 羞涩的5岁男孩傲日其愣站在众人面前 , 鼓足勇气唱了一首民歌 。 热烈掌声里 , 男孩第一次感受到嗓音的价值 , 悄悄把民歌梦“像小树苗一样种在了心里” 。
这个梦登上岁月列车 , 来到“大大的舞台”——湖南卫视《春天花会开》节目 。 同一舞台 , 离傲日其愣几米的距离 , 另一个做着民歌梦的孩子提起话筒 。 90后青年歌手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那高亢的维吾尔族唱腔 , 与呼麦声击撞开 。 强烈风格对比下 , 两种声音在一首歌里毫无违和地融合起来 。
几年里 , 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场民歌热 , 一批民歌青年不断探索 , 尝试让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相互结合 , 让原生态的状态灵感与学院派的技术风格相互碰撞 。 《春天花会开》节目主创人员早早关注到这一现象 , 他们总结道:“青年人使民歌展现了别样风采 , 拥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更强的传播力 。 ”
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胡廷江看来 ,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 中国民歌一个重要特点是传承 , 而青年人的创新顺应了民歌的本质 , 能获得持续而长久的生命力 。
1.民歌没有被遗失在故乡
几十年里 , 伴随城市化进程 , 人们从农村奔向城市 。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 主要“生长”于农业生产和田园生活土壤的民歌似乎被人们留存在故乡 。 在傲日其愣和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出生的20世纪90年代 , 流行音乐早已开始占领人们手中的播放器和耳机 , 民歌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 。
“从小喜欢 , 无法割舍 , 从未改变 。 ”简洁有力的话语里 , 傲日其愣表达着他不同的看法 , “实际上 , 我身边很多一起来到大城市的青年人 , 从来没有丢下民歌情结 。 ”
在生养他的内蒙古大草原 ,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 人世间的种种经历 , 都有民歌相伴 。 “祖辈父辈个个能唱 , 任何心情都可用歌声表达 , 自然、纯真、深刻 。 ”傲日其愣少年时便立志走民歌道路 , 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条人生道路能不能走通 。
这份自信 , 源自他对民歌生命力的理解 , 也源自民歌带给他真切的感受——幸福 。 来到城市发展后 , 他没忘记“自己身后那片草原” , 舞台、地铁、街头 , 他走过的地方 , 脑海中始终萦绕的是草原民歌的背景音 。 他与很多青年一起 , 守护着传承民歌的愿望 。
他的搭档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投奔”民歌的时间不长 , 即使在今天 , 他仍然给自己定位为一名摇滚音乐人 , “只不过民歌魅力太大 , 不可不学” 。 2011年 , 在一场国外的音乐节上 , 来自一支中国乐队的民歌与摇滚结合的歌曲 , 把他的心给“剜走了” 。
“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做!”一心钻研摇滚乐的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看到 , 外国乐迷对这种带有强烈中国色彩的歌曲报以“近乎疯狂的喝彩” 。 于是 , 他的“音乐实验”里 , 开始了各种民族音乐的融合 。 一边学 , 一边接触越来越多的人 , 在整理手机通讯录时 , 他才发现 , 钻研民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同仁 , “翻了好几页也翻不完” 。
- 江南|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 春姑娘|不一样的花朵——“星星画语”优秀小画家推介丨可玉
- |朔城区第一中学: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秦观|一首暮春之词,品味秦观心中的迷惘与失落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青年眼|春,如约而至
- 老虎|老虎的春天,都在艺术里了
- 国乐大典|守正创新引领青春国乐潮流《国乐大典》第四季收官
- 经典|首演十周年踏春归来 《运河谣》启幕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 |独孤九剑延续至笑傲,九阴九阳为何不能?答案在一顶级高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