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哲学与审美的九个命题( 三 )


艺术作品的哲学美 , 或称思想美 , 是作品所能体现的精神境界与所能抵达的思想深度 , 并由此为受众带来或呈现的心灵震撼与审美高度 。
按照精神的自由程度 , 哲学家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与审美境界四个层次 。 审美境界包摄而又超越、高于道德境界 。 显然 , 哲学美首先体现为境界美 , 是远离自然境界、跨越功利境界、致远道德境界、体悟天地境界的审美形态 , 是博大、高远的精神境域 。 在境界美之上是神圣美 , 是以自由、崇高的生命境界 , 至善、灵性的“永恒之光”为终极意义的审美形态 , 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经验与超验的统一 , 也是情与理的统一、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 往往与生命的终极体验紧密相联系 , 具有与宇宙、天外神交 , 自我、个体入化的高妙体验 , 是一种庄严神秘、崇高神圣之感 , 是一种极致的谦卑和无限的敬畏 , 是一种灵魂的狂喜和飞升 。 神圣美是美的高级层次 , 是对生命意义的根本超越 , 也是自我心灵的彻底解放 。
当下艺术创作缺少感性美 , 与创作者远离生活、缺乏创作冲动密切相关 。 不在现场何有“现场”感受?没有现场感受何能激发艺术感觉?没有艺术感受力又何以产生创作冲动?事实上 , 感觉有高下、优劣之分 , 或者存在艺术感觉与非艺术感觉之别 。 艺术感觉往往是独特的、深刻的、智慧的、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人性的、精致的、高雅的 , 与此相对应 , 非艺术感觉往往是平庸的、肤浅的、愚蠢的、虚假的、恶劣的、丑陋的、兽性的、粗鄙的、低俗的 , 而狭隘固执、贪婪自私、封闭自恋、世故庸俗 , 必然成为非艺术感觉的温床 , 为胡编乱造、胡涂乱抹、示龌展龊、恶俗乱象之作“制造”本源 。
缺少思想美 , 或者忽视体现思想美 , 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存在 , 也是一大缺憾 。 造成此问题有诸多原因 , 但艺术创作者普遍缺少哲学素养 , 割裂艺术、哲学两者关系是症结所在 。
艺术当然不是哲学 , 但两者(又决非两个象限 , 或者说其)在实质与灵魂所系上并非二致 。 就前者所言 , 艺术诉诸性情 , 哲学诉诸理智;艺术呈现具体 , 哲学表达抽象;艺术重形象立象 , 哲学善命题立念 。 就后者而语 , 先说内在关系 , 哲学与艺术均无功利效用 , 且文明越发展 , 受关注度越高;艺术与哲学均求变求新 , 而艺术贵在唯一性 , 哲学之美无定论;哲学与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两座高峰 , 而哲学为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形式 , 艺术为人类形象思维的最高形式;艺术与哲学属于超验领域 , 存在于超验世界 , 其语言表达是超验世界的语言 。 后说根本所系 , 浩瀚宇宙、茫茫人海、渺渺人生 , 真相何是、意义何为、向何去处?生命、自由、尊严或幸福 , 其价值意义何在?面对世界与人生的永恒困惑 , 人类创造出哲学 , 几近同时又创造出艺术 , 都是人类精神现象(精神世界的神妙现象)的独特表达 , 而两者所表达的共同对象 , 正是对世界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本性思考 , 只是艺术的方式重艺术 , 哲学的方式重哲学 。
显而易见 , 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 没有哲学关照 , 缺乏思想体现 , 就不可能有艺术 , 更遑论好艺术 。
要说明的是 , 艺术中须有哲学 , 兹哲学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 , 即学院哲学所讲授的专业哲学 , 包括哲学演进、逻辑推理、命题分析 , 甚至一些不知所云、不着边际的神秘、玄学问题 , 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基本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一般思考 , 即世界哲学所关注的价值意义哲学 , 包括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 , 对人类命运、世界的现在与未来的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