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哲学与审美的九个命题( 六 )


郑板桥曾多次被人们问起:为何多画竹?郑总是一种回答:是为了多见竹 。 此竹当然是内心之竹、作品之竹 。 那么 , 为什么郑板桥能心中多见竹、手中多有竹?是心与竹“灵通”使然 。 事实上 , 面对同一现实语境、同一创作主题 , 不同艺术家最终形成的作品是各有不同的 , 根本在于不同艺术家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 , 而感受力、想象力的源头 , 是艺术家的心智能力与性灵明度 , 而性灵是否澄明 , 不仅体现人之智慧层级 , 尤其是衡量是否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最终标尺 。 如 , 同样是面对大理石 , 阿历山德罗斯开出了《维纳斯》 , 米开朗基罗开出了《大卫》 , 刘开渠开出了《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一大型浮雕作品);又如 , 同样是使用油彩、画布 , 达·芬奇绘出了《蒙娜丽莎》 , 梵·高绘出了《向日葵》 , 董希文绘出了《开国大典》;而同样是运用笔墨、宣纸 , 徐悲鸿画出的是《马》 , 齐白石画出是《虾》 , 蒋兆和画出的是《流民图》 , 李可染画出的是《万山红遍》……
中国古贤语:明心见性 , 一行三昧 。 艺术是一种存在 , 艺术创作是一种修行 , 艺术家尤其需要修行 。 艺术在超验世界中 , 艺术创作需要超验语言 。 艺术家要与经验世界保持距离 , 拒绝世俗熏染 , 对傲慢、贪婪、物欲、恶俗、颓废、唯我独尊保持最基本的抵御与警觉 , 对人生、自由、尊严、幸福、崇高、真善美爱保持应有的崇尚与向往 , 这是对性灵的呵护 , 也是对性灵的滋养 。 而只要性灵不被遮蔽 , 始终保持澄明 , 何叹灵感几时至?何愁质料难开启!
海德格尔曾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 。 这个作品是什么呢?……世界决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 , 能让我们仔细打量的对象 。 只要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的轨道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 , 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 , 而我们始终隶属于它 。 又曾说:石匠消耗石料 , 雕塑家却保有了石料 。 当我们观看艺术品时 , 首先感受到质料不是沉默的 , 不仅仅是个默默承载形式的载体 , 而是被灵化了 。 还曾说:“我们要少写文章 , 多保护文字 。 ”“语言是存在的语言 , 正如云是天上的云 。 ”由是而言 , 艺术创造就是开启质料、呈现作品存在 , 并将人们带入其中的审美世界 , 而非艺术创作恰恰相反 , 不仅消耗质料、破坏作品存在 , 尤其毁灭了那个由此而无法呈现的审美世界 。
至此 , 开题之问也似迎刃而解——用性灵开启质料 , 艺术呈现一个世界;以消耗毁损质料 , 世界多了一堆垃圾 。 世界是审美的 , 垃圾是害命的 。
艺术立象超越现实物象
——艺术哲学与审美的九个命题之四
有些所谓“艺术”创作 , 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照猫画虎、千篇一律 , 并且始终执迷不悟、一路狂奔 。
早些时候受邀观展 , 所见陈列之作 , 虽题材不同、内容有别 , 但形式语言大都与对应现实物象几近相同 , 甚至如物象映象一般 , 直挺挺、硬梆梆地杵在那里 , 不能对视、无法交流 , 寻觅星点之美更是奢愿 , 自然失望 , 但也似乎觉得 , 作者艺商未启、情有可原 , 或作者尚未入艺、初学涂鸦;或作者一时艺迷、错足行之 。 后多遇此类盛情 , 又多多如观物象、不知展“美”何处之后 , 仍似觉得或可谅察 , 或由于展览组织层级较低 , 不能吸引艺术名家;或因策展者诸多因素 , 将就作者又委屈自我 , 导致展品仍仍不离物象层次 。 再后又多次走进顶级组织之大型主题性、或综合性艺术大展 , 并屡被告之曰 , 领域名家几近献作 , 业界大咖悉数进场 , 是大家雅集、名作荟萃 , 结果却每每乘兴前往、次次感叹而回——“物象”类作品仍是主角 , 只是比“基层”级题材更多、尺幅更大 , 形貎也似更规制、更准确 。 就是这“再后”之后 , 再也不知如何因为所以 , 如何自问自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