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图九:犹太会堂人格化身雕像 , 四个角度的拍摄 , 79页
更进一步来看 ,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入口处的这对人格化身雕像长期在照片中并排对照呈现 , 但在实地的空间经验中 , 她们实际分列在教堂入口的两侧 , 相互之间不仅间隔了两个门道 , 还有包括龛楣浮雕和门间柱雕像等环境装饰(图八) 。 把这两座雕塑重新放到这样一个开放空间中 , 并考虑信众游行的路线和角度 , 静态对比的确凿感旋即瓦解 , 这两座雕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复杂而生动 。 在对犹太会堂这一形象的分析中 , 容格用观看的动态消解传统图像志阐释对人物属相(attribute)的定性 。 她以雕像的五边底座为选取观看视点的参照 , 拍下数张连贯的照片(图九) 。 将它们串联起来阅读后会发现 , 分列在雕像两侧的折断的长矛和写有摩西律法的石板不再是静态的符号 , 而是随着观看视点浮现又隐退的结构性元素 , 而这一此消彼长的进程中 , 属相与人物本身的关系不断浮动 。 诚如容格在这段分析的结尾所说 , “眼盲与肉欲 , 断裂的长矛与律法的石板——我们在这一组紧凑的属相中看见的并非一边倒的贬低 , 抑或对负面符号过度决定的堆砌 , 而是因因果果星丛般的汇聚”(78页) 。
同样的 , 在对愚拙童女多视点环绕的观察中 , 容格尤其关注十个童女故事神学教义的最微妙之处:在这十位童女前往庆典的过程中 , 最终令迟来的愚拙童女不得进入因而被神恩救赎所拒绝的并非她们外在的行径 , 而是其内在的意图 , 雕刻家的任务和难点即在用其创作媒介传达十个人物形象之间这种内在维度的差异 。 她对十座雕像中一对的分析就落脚在人物衣饰和雕塑的手势与体态如何体现这种内与外的张力上 。 通过延时描述两尊雕像身上繁复的衣褶 , 容格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衣饰弧线大开大合、时而遮蔽时而显露的复杂动态上 。 正是雕刻家对物质表面的动感的形塑 , 让这些雕塑在形式和空间体验的层面上得以充分阐发童女故事中更难用语言传达的奥义 , 也是这种内外的张力令观者对两队童女的观看态度不能轻易落入二元对立的排他状态 。 他们不得不把愚拙女童视为与之等同的主体、人性潜在的一个版本 , 面对这些最终被教会排除在外的人群 , 信众得以体验一种结合了共情(empathy)与怜悯(pity)的交织情绪 , 前者强调观者与被观看者的共性 , 而后者强调两者的差异 。 (图十、十一)
本文图片
图十:马格德堡大教堂入口处 , 第四位聪明童女 , 六个平视角度拍摄 , 162页
本文图片
图十一:马格德堡大教堂入口处 , 第四位愚拙童女 , 六个平视角度拍摄 , 163页
阐释学中轻易的二元对立在书中被动态观看不断打破 , 这在最后两章对瑙姆堡大教堂中敬献人雕像组的长篇分析中达到高潮 。 这两个章节既相互独立又呈递进关系 。 上篇中 , 容格耐心地层层解构雕像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 , 如同一位影像工作者一般 , 把镜头依序转向每具雕像的手势体态、面部表情 , 继而从特写镜头中推远 , 关注空间行进中不同雕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对话 , 乃至雕像与空间中其他装饰媒介间的呼应 。 这一以雕像的“在场感”(presence)和观者空间体验为核心的章节为下篇对整个雕像群“涵义”(meaning)的阐释做了全面的铺垫 。 下篇开头 , 容格充分展示了一位资深中世纪学者的学科素养、判断力和写作的创造性 。 她大刀阔斧地将一件领域内的正典案例迷宫般的阐释历史撰写成一连串发生在中世纪学院里的虚构论辩(disputatio) , 清晰呈现了学界有关这组雕像的几个核心分歧——这些人物是象征形象 , 还是历史中具体人物的自然表现?他们的存在究竟服务于一个具有世俗市民政治功能的空间 , 还是指向更具超越性和普遍性的审判与救赎?容格再次采用了先前几章中的策略 , 不将不同阐释视为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选项 , 而是在不同时刻可能成立的多种解读 。 她强调雕塑群“多视角”的特征(multiperspectival):“它们向一系列阐释敞开又闭合 , 一如它们向一系列物理视点敞开又闭合 。 ”(249页)
- 容格|钱文逸评《雄辩的身体》|重塑美术史研究的感知媒介
- |三本书名劝退内容却好看的小说,看完都舍不得删,几乎零差评!
- |【国展作品点评】这件隶书作品,为什么能获奖?
- 葛巾|【粗品聊斋】卢明专栏|评《葛巾》
- 小姐姐|神回复,除了盐什么东西最闲?评论区太优秀了
- 简·雅各布斯|城市到底属于谁?评《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
- 问题|城市到底属于谁?评《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
- |天蚕土豆被打败猫腻也认输,番茄科幻新书口碑爆炸,评分9.8
- |今日批评家|王迅: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 平儿|红楼梦里公认零差评的丫鬟,能力品行都无可挑剔,结局却很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