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辉|郑春辉: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间

郑春辉|郑春辉: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间
本文图片

郑春辉木雕作品《闽乡多锦绣》(局部)(资料图片)
郑春辉|郑春辉: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间
本文图片

木棰和刻刀是郑春辉创作时最亲密的伙伴 。 (资料图片)
东南网4月14日讯(福建日报采访人员 树红霞)3月28日 , 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喜讯传来 , 倍感振奋的不只莆田木雕行业 。
“这一荣誉称号是对福建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肯定 , 属于全省所有辛勤创作的工艺美术工作者 。 ”郑春辉说 ,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 自己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 将在人才培养和探索创新上更加勤奋地工作 。
少时爱诗词、爱“涂鸦”
【郑春辉|郑春辉: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间】1968年 , 郑春辉出生在莆田一个小山村 , 那里山清水秀 , 美得好似一幅山水画 。 在这样的环境一天天长大 , 他不知不觉间爱上了绘画 , 没有纸和笔 , 就在地上画 。 读初中时 , 他常把饭钱省下来 , 用于购买画纸和学习美术的书籍 。
虽然没能上高中 , 但郑春辉唐诗宋词不离手 。 14岁那年 , 身为家中长子 , 他和母亲搭档干农活 , 每逢夜晚灌溉农田 , 他就坐在一把锄头上 , 品味“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的美好 。
就在同一年 , 郑春辉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
长辈见他整天涂涂画画、酷爱诗词 , 问他敢不敢给村里在建的寺院画壁画 。 这可把郑春辉乐坏了 , 大胆地把任务接了下来 。 之后 , 村里和邻近村庄在修建宫庙时都会叫上这个“小画匠” 。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少年时代 , 他把许多历史典故绘上了墙 。
1985年 , 郑春辉来到黄石镇惠上村拜师学艺 , 正式开启木雕生涯 , 其间跟随师父到各地雕刻寺庙里的护栏、神桌等 。 次年 , 他又到泉州雕刻厂学习 , 在一刀一刻之间夯实了技术功底 。
1993年 , 郑春辉回到莆田开始自己创业 , 两年后成立莆田市腾辉工艺厂 , 主要生产以檀香木、沉香木、花梨木等各种名贵木料所雕刻的工艺品 , 以及用香樟木、台湾桧木雕刻的各类装饰木雕 。 在实践中 , 他累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 尤其注重对木质肌理、色泽、形体的应用 。 直到31岁时 , 他才凭借作品《黄河魂》获得了人生第一座奖杯 , 可谓大器晚成 。
难能可贵的是 , 中国古典诗词始终伴随着郑春辉的艺术之路 。 他把对诗词的感受寄情于木头上 , 新创作的作品多以诗词命名 。 “我的创作理想 , 就是要人们打破对传统工艺的认知 。 木制工艺品不单是一种观赏摆设 , 也能以木载道、富有哲理 。 ”郑春辉说 。
木屑飞溅 , 木香扑鼻 。 随着一件件作品相继获奖 , 郑春辉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所知 。 但他每天除了读书就是走进工作棚 , 对着一块块纹理各异、枝杈斜出的木头树干凝神沉思 , 从10多岁当学徒到今天 , 他没有一天放下手中的木棰和刻刀 。
大型木雕作品惊艳世界
传统上 , 莆田木雕技艺多依附于建筑、家具、宗教信俗活动等载体 , 题材也多围绕这些元素 。 时代在发展 , 新一代工匠如何进行创新突破?
对此 , 郑春辉尝试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 , 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化元素进行木雕创作 。 根据作品比例要求和材料自然形态 , 他对镂空雕、透雕和莆田精微透雕技法进行创新 , 观众在其作品中可以领略到精微透雕的技法之美、山水田园之美和文学诗歌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