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余秋雨:上海人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余秋雨:上海人
本文图片

余秋雨 ,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 , 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 , 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 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
余秋雨|余秋雨:上海人
本文图片

近代以来 , 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 。 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 , 到上海旅行 , 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 。 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 , 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 , 说得响亮一点 , 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 。
一个外地人到上海 , 不管在公共汽车上 , 在商店里 , 还是在街道间 , 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 , 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 , 而是这种上海文明 。 同样 , 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 , 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 , 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 。
一来二去 , 外地人恼怒了 。 几乎全国各地 , 对上海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 。 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 , 世俗气……如此等等 , 加在一起 , 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
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 , 又都讨厌着上海人 。 各地文化科研部门往往缺不了上海人 , 上海的轻工业产品用起来也不错 , 上海向国家上缴的资金也极为可观 。 可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 , 上海人出手不大方 , 宴会桌上喝不了几杯酒 , 与他们洽谈点什么却要多动几分脑筋 , 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 , 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 。 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
这些年 , 外地人富起来了 , 上海人精明到头还是十分穷困 。 这很让人泄气 。 去年有一天 , 在上海的一辆电车上 , 一个外地人碰碰撞撞干扰了一位上海妇女 , 像平时每天发生的一样 , 上海妇女皱一下眉 , 轻轻嘟囔一句:“外地人!”这位外地人一触即发 , 把历来在上海所受的怨气全都倾泄出来了:“我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量你的存款抵不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
是啊 , 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听他讲罢 , 全车的上海人都发出酸涩的笑声 。
上海人可以被骂的由头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多得多 。 比如 , 不止一个扰乱了全国的政治恶棍是从上海发迹的 , 你上海还有什么话说?不太关心政治的上海人便惶惶然不再言语 , 偶尔只在私底下嘀咕一声:“他们哪是上海人?都是外地来的!”
但是 , 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 , 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 。
于是 , 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 。 这种尴尬远不是自今日起 。 依我看 , 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 。
剖视上海人的尴尬 , 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沉重课题 。 荣格说 , 文化赋予了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 。 透过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 , 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属于全民族的历史课题 。
我们这个民族 , 遇到过的事情太多了 , 究竟是一种什么契机 , 撞击出了上海文明?它已紧缠着我们走了好一程 , 会不会继续连结着我们今后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