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本文图片

|孟繁华|把英雄的枪炮深藏在血液里——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本文图片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 , 总体来说成就不大 , 文学史上评价不高 。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评价是:这一题材虽然受到重视和强调 , 但是 , “创作总体上乏善可陈 。 描述范围狭窄 , 人物、情节设置的公式化 , 是普遍性问题” 。 被提及的小说也只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萧军的《五月的矿山》、雷加的《潜力》三部曲、罗丹的《风雨的黎明》、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乘风破浪》等 。 这些作品大多与辽宁有关 。 但是 , 看到这个书单 , 我们也会有这样一个印象:这一题材的小说创作 , 底子不厚 , 积累有限 , 这不仅仅指数量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还没有创作出类似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珍妮姑娘》 , 苏联作家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 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叶尔绍夫兄弟》等那样有影响的“工业题材”小说 。 工业题材引起读者和文学界广泛瞩目 , 并成为一个引领时代文学潮流的现象 , 是因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 一时间 , 乔光朴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英雄 , 他大刀阔斧刚正不阿的性格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 乔光朴受过迫害 , 妻子惨死“牛棚” , 但“解放”出山之后 , 他心怀国家民族大局 , 勇于担当 , 在机电厂这个破烂摊子上大胆改革 。 小说有如一声惊雷 , 震荡在改革开放初始年代的中国 。 小说虽然引起过巨大争论 , 但是 , 历史的大趋势站在了蒋子龙和乔光朴一边 。 “改革文学”成为一股巨大的文学思潮写进了当代文学史 。 《乔厂长上任记》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潮汛 , 在春寒料峭时 , 如惊雷滚地 , 如春风拂面 。 怀念那个文学年代 , 就是怀念那个文学曾经拥有的胆识和荣耀的年代 , 历史为文学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的机遇 , 那是一个文学的大时代 。 或者说 , 那几乎是当代中国唯一一次由工业题材“领衔主演”的文学时代 。 此后 , 工业题材的小说风光不再 。 这个领域文学的不断式微 ,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变化 , 或者说 , 工业题材的文学命运与工人的命运 , 恰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 但是 , “劳者歌其事 , 乐者舞其功” , 无论是传统的力量还是现实的要求 , 从中心到边缘 , 这一题材仍在艰难地延续 。
现在 , 我们读到的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 , 从秦岭方向逆袭而来 , 它声势浩大气概不凡 。 其题材不仅是工业题材 , 而且是军工题材 。 这一题材的性质以及创作经验的稀缺 , 决定了小说创作的难度 。 在我的印象中 , 只是在“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的非虚构作品《把一切献给党》中 , 读到过制造枪榴弹、平射炮等情节 。 除此之外 , 还没有读过关于军工题材的文学作品 。 在这个意义上 , 阿莹的《长安》在小说题材上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作者阿莹说:“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负有盛名的军工大院里 , 在军工厂里参加了工作 , 又参与过军工企业的管理 。 后来我尽管离开了难以割舍的军工领域 , 但我依旧对军工人一往情深 , 依旧和一帮工友保持着热络的联系 , 几乎年年都要与他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 那些看似乏味的酸甜苦辣 , 那些听着不很入耳的粗俗玩笑 , 那些有些夸张的过五关斩六将 , 让我心里很受用也很过瘾 , 军工情结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了 。 ”这一自白告诉我们 , 阿莹曾经生活在军工企业环境中 , 甚至参与了军工领域的工作 , 或者说 , 他对书写的领域不仅熟悉 , 而且部分地亲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