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通向越来越深的内心。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 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生活 , 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 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空间 , 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 , 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 。
今天小艺君给大家带来余华《阅读有益身心健康》当中的一篇选文 。
|余华: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通向越来越深的内心。
本文图片

契诃夫的等待
文/余华
安·巴·契诃夫在20世纪初创作了剧本《三姐妹》 , 娥尔加、玛莎和衣丽娜 。 她们的父亲是一位死去的将军 , 她们哥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 她们活着 , 没有理想 , 只有梦想 , 那就是去莫斯科 。 莫斯科是她们童年美好时光的证词 , 也是她们成年以后唯一的向往 。 她们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地等待着 , 岁月流逝 , 她们依然坐在各自的椅子里 , 莫斯科依然存在于向往之中 , 而“去”的行为则始终作为一个象征 , 被娥尔加、玛莎和衣丽娜不断透支着 。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座远离莫斯科的省城 , 也在那里结束 。 这似乎是一切以等待为主题的故事的命运 , 周而复始 , 叙述所渴望到达的目标 , 最终却落在了开始处 。
半个世纪以后 , 萨缪尔·贝克特写下了《等待戈多》 ,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 这两个流浪汉进行着重复的等待 , 等待那个永远不会来到的名叫戈多的人 。 最后 , 剧本的结尾还原了它的开始 。
这是两个风格相去甚远的剧作 , 它们风格之间的距离与所处的两个时代一样遥远 , 或者说它们首先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 其次才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作家 。 又是半个世纪以后 , 林兆华的戏剧工作室将《三姐妹》和《等待戈多》变成了《三姐妹·等待戈多》 , 于是另一个时代介入了进去 。
有趣的是 , 这三个时代在时间距离上有着平衡后的和谐 , 这似乎是命运的有意选择 , 果真如此的话 , 这高高在上的命运似乎还具有着审美的嗜好 。 促使林兆华将这样两个戏剧合二为一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就是“等待” 。 “因为‘等待’ , 俄罗斯的‘三姐妹’与巴黎的‘流浪汉’在此刻的北京相遇 。 ”
可以这么说 , 正是契诃夫与贝克特的某些神合之处 , 让林兆华抓到了把柄 , 使他相信了他们自己的话:“一部戏剧应该是舞台艺术家以极致的风格去冲刺的结果 。 ”这段既像宣言又像广告一样的句子 , 其实只是为了获取合法化的自我辩护 。 什么是极致的风格?
|余华: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通向越来越深的内心。
本文图片

【|余华:契诃夫的等待犹如不断延伸的道路,通向越来越深的内心。】1901年的《三姐妹》和1951年的《等待戈多》可能是极致的风格 , 而在1998年 , 契诃夫和贝克特已经无须以此为生了 。 或者说 , 极致的风格只能借用时代的目光才能看到 , 在历史眼中 , 契诃夫和贝克特的叛逆显得微不足道 , 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情感的延续和思想的发展 。
林兆华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在今天可能是极致的风格 , 当然也只能在今天 。 事实上 , 真正的意义只存在于舞台之上 , 台下的辩护或者溢美之词无法烘云托月 。
将契诃夫忧郁的优美与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个舞台和同一个时间里 , 令人惊讶 , 又使人欣喜 。 林兆华模糊了两个剧本连接时的台词 , 同时仍然突出了它们各自的语言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