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中“书”指什么

在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中,“书”专指书法 。自仓颉造字以来,即使是刻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上的早期文字,也有风格各异的线条,展示着质朴而引人的造型 。当然,惟有毛笔的出现 , 真正令书法大行其道 。由于笔毫性软且呈棰形,可以“八面出锋”,当挥洒于极善润墨的宣纸之上,那纵横穿插、黑白浓淡、交融渗化的气韵,将文字书写发展到全新的审美阶段 , 更使国人与书法结下了独特的缘分 。
【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中“书”指什么】作为汉字文化圈中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是中国古代文人必修之技 。不仅如此,许多人学书成瘾、习书成痴 , 似乎就是为书法而生 。三国时期 , 被称作楷书鼻祖的钟繇勤于练字,夜晚做梦手指当笔,经年累月,将被子都划出了裂痕 。有废寝,自有忘食 。东晋王羲之一动毛笔,常忘了吃饭 , 书童只能将食物送到案头 。他有次心无旁骛,错把墨汁作蒜泥,吃得满嘴乌黑却津津有味 。说到对书法的痴迷,不可漏了两则“退笔成冢”的典故,主人公又恰巧都是大和尚 。隋唐智永和尚整天将自己关在阁楼上写字,损坏的毛笔居然装了满满四大筐 。智永还将这些坏笔埋在后院,成了一个小丘 。唐怀素和尚少时家贫,只能取芭蕉叶练字,不知不觉竟将一万多株芭蕉摘个精光 。他还做了一个涂漆木盘,每天用于习书,日复一日,笔毫居然将木盘磨穿 。怀素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埋成一座坟后取名“笔冢” 。经过潜心苦练,两位和尚均成大家,可谓佛门书坛的“双字星座” 。但书艺的长进,需“勤”还需“悟” , 尤其注重外师造化 。张旭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在唐代并称“三绝” 。他总将耳闻目睹的感受熔冶于书法之中,因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曾看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神 。北宋黄庭坚则在船上“观长年荡桨 , 群丁拔棹” , 从中豁然开朗、顿悟笔法 。
有书缘者一般爱书成癖,若遇喜爱的作品,甚至看得比命根子还要紧 。唐太宗李世民便广遍收天下名书,且对“书圣”王羲之尤为推崇 。听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传至王氏七世孙智永手里,而智永已亡故,估计为其徒弟辩才和尚所藏 。但三次诏见 , 辩才均矢口否认 。太宗仍不死心,专遣监察御史萧翼乔装商人,前往永欣寺投宿 。萧翼高谈阔论、学识广博,辩才不久引为知己 。见时机成熟 , 萧翼便带来几幅王羲之真迹,故意在辩才面前炫耀,引得和尚心里“发痒”,情不自禁将先师家传的《兰亭序》拿出比拚 。萧翼见鱼儿上钩,又怎肯放手,趁辩才有事外出,顺手牵羊偷出墨宝,呈献予太宗 。李世民自此对《兰亭序》爱不释手,还遗诏死后头枕之,故有被入土随葬的说法 。陆游也因此发“茧纸藏昭陵 , 千载不复见”之叹 。好在当年太宗曾令诸臣名家临?。?其中以冯承素“神龙摹本”最体现原貌,虞世南所临则近意韵 , 褚遂良所临则显魂魄,因而收藏《兰亭序》上佳摹本也成了风潮 。南宋赵孟坚从朋友处得《兰亭序》“定武刻本”,过河时风起船翻 。只见他一手擎住船板,一手高举宝贴呼救,待脱险后见刻本无恙,欣喜地在《兰亭序》卷面上写下八字小楷:“性命可轻 , 至宝是保” 。北宋米芾也是爱书如命之人 。据《玉林燕语》记载 , 他在船上见蔡攸所藏王羲之《王略帖》,便求以物相换 。见未应允,米芾竟卷轴入怀,赴船舷狂呼:“若不见从 , 某即投江死也!”蔡攸忙问其故,答道:“平生所著,未尝有此,故宁死耳 。”蔡攸实在磨不过他,只好依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