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日本人艳羡的清国人生活( 四 )


【三百年前日本人艳羡的清国人生活】扬州奢雅,板桥清正 。板桥之清正,乃是人生中最大的奢雅 。扬州有板桥,其奢雅才会不浊俗,有逸致 。我曾于少时逛家乡县城书店,见到一本《板桥全集》,雕版影印 , 品相已很破旧 。随手翻到一诗:“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诗起句似乎平淡,三四句颇得意趣 。当时虽懵懵懂懂,却格外喜欢这几句 , 觉得这里头有好意境,只是说不出,便把这本书买下了 。书店里此书仅一本,感觉就像淘到了文物 。近日随友人访扬州,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处处皆烟景繁华 。又得赠《郑燮书画精选》,宣纸线装本,有画,有书法,有印谱 , 引为珍爱,把玩竟日 。所写疏竹、丛兰、瘦石,都喜欢 。我更爱的却是画上题识,那些论画的文字尤印我心 。其《墨竹图》题识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 , 咚咚作小鼓声 。于是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余作画 , 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板桥似乎只是道出他学画的讨巧之法,实则讲的是天地为师的朴素法则 。此段文字如画,画境清透,画中人身心安适 。若能置身此境,便瑯嬛仙洞不足羡也 。我于绘画一窍不通,读板桥论画的文字,倒觉着得与我作文的心得息息相通 。《板桥全集》有一段文字写他清早起来看到竹,萌生画竹的意兴 , 然后磨墨、落笔、成画,极耐寻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 , 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 ,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这段文字讲的是作画 , 亦通写文章的道理 。我却极羡慕这清水般空明 , 无挂无碍的意境 。板桥此时对竹,心中如怀冰雪 , 表里晶莹澄澈 。于是,自然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心中之竹,又化于纸上之竹,写其形而传其神,如有神助 , 如臻化境 。读这段文字,令人徒生可望不可即之叹 。世人都道画竹者必胸有成竹 , 郑板桥又有《竹石图》款识,却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 。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丛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 , 其道如是 。与可之有,板桥之无 , 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 此便是板桥狷傲之气 , 亦是老实人语,并非要故做姿态 。若我强充解人,以为画家必先入胸有成竹之境,才能更进胸无 郑板桥在官场颇有狂狷不阿之气,敢于为民请命而开罪上司 。勉力为官十载,不得已称病退隐,卖画鬻字,安守清贫 。但他所谓的清贫却是我心目中的神仙境界,亦足可证当年扬州之繁华奢雅之风 。板桥客居扬州十余年,日子过得“清风自得” 。其《清风图》款识云:“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侵绿色 。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德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未来,风声竹响,愈喧喻静 。家童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面上,绝可爱怜,何必十二金钗 , 梨园百辈 。须置此身心于清风静响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