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群|访《蚁群》作者汤问棘:“超稳定”与“混乱”( 五 )


汤问棘:我也不知道这篇小说是否能承担什么现实批判的责任 , 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讲我个人的收获 。 有次收到一个读者的来信 , 她说她是高中时读到这本书——希望不是上课时偷看的——当时正不知道选什么专业 , 最后受这本书的影响 , 大学选了计算机专业 , 现在在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 , 自己也觉得很喜欢 。 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文字会真实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 , 真是很高兴也很感动 。 如果有更多期待 , 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女性作者能勇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 塑造千姿百态的女性角色 , 也能让这些读我们书的女孩子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
我写的“怪物” , 其实就是生命意识特别强烈 , 不愿受羁络压抑的人 。 前面说到 , 这种人其实有一定危险性 , 因为他们和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可能不同 。 这些人是破坏者 , 但很多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 这种凶猛的美 , 就像猫科动物一样 , 让我很痴迷 。 我写“怪物” , 是因为他们美 , 而审美是私人化的事 , 所以大概也算是一种自我取悦吧 。
冯周:我看到在《蚁群》的签名页的背面印刷着安娜·彼得斯的诗歌《我非优雅之人》 , 这首诗歌及其虚拟的同名歌曲是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 在您看来 , 艺术 , 及其感性 , 对于科幻小说及其构建的理性的冷酷未来而言 , 是怎样一种存在?
汤问棘:首先借此说一下 , 这首诗我并没有查到原始来源 , 至今也不知道这位作者的身份 , 但第一次读到就深深打动了我 。 我觉得它和我对“怪物”的感觉很相合 。
感性和理性 , 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它们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 , 人的情绪本身也是符合生存“理性”的演化产物 , 比如没有恐惧的人肯定是活不长的 。 当今有些“硬科幻”显得比较冰冷 , 可能一是只注重科技想象 , 写人情则比较淡薄 , 不过我们总不能要求人家面面俱到;二是这个科技想象比较悲观 , 这其实是我们时代的特色 , 以前也有过乐观的时期 , 现在的冰冷正是作者在时代氛围中的情绪流露 , 它就是一种情感色彩 。
冯周:据我所知 , 您的这部小说最早是在网络上流传的 。 Archive of Our Own等同人小说网站的出现 , 让文学有了新的生长途径 。 在网络中的传播 , 对于您的这部作品的最终定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您的作品从“圈地自萌”通过出版走向更大众的群体后 , 是否会有某种水土不服发生?
汤问棘:因为我是先全文写完再发在网站上的 , 所以没有体会到网文连载过程中受读者评价影响的感觉 。 不过在最后出版前 , 也有网友给我提意见 , 指出了一些她们认为不妥的细节 , 我由衷感谢 。
最开始我是用网盘免费传播这篇小说 , 也有很多热心读者帮我推荐 , 但我们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 跟正式出版后的关注度不可同日而语 。 文艺能让更多人参与讨论 , 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 , 哪怕批评的声音再多也没关系 。 作者自由创作 , 读者自由评价 , 这是我心中的理想状态 。 “水土不服”我觉得倒也没有 , 读者比我想象的宽容 , 甚至很多较为年长的读者 , 包括我母亲 , 都给了非常积极的反馈 , 甚至还跟我严肃讨论了书中的主题——这是我没想到的 , 我本来还以为他们会说我偏激 。
【蚁群|访《蚁群》作者汤问棘:“超稳定”与“混乱”】其实网络亚文化小圈子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 而且它们往往相当纯粹 , 只是年轻人为热爱而写 , 为抒发感情而写 , 不求名利 , 这不就是文学最本真的样子吗?我觉得读者其实很渴望这股纯粹的气息 , 因为我们太缺乏真诚了 。 这两年 , 退休老人杨本芬女士的《秋园》取得了那么高的评价——我也很喜欢它——就可以证明人们有多么呼唤这样的文学作品 。 那么年轻人在网络空间“圈地自萌”的表达 , 只要是真诚的 , 也就是可贵的 , 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