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群|访《蚁群》作者汤问棘:“超稳定”与“混乱”

蚁群|访《蚁群》作者汤问棘:“超稳定”与“混乱”
本文图片

冯周
于去年年底出版的虚构小说《蚁群》 , 挂在豆瓣的“科幻奇幻小说一周热门榜”第一位的位置已经很长时间了 。
对于《蚁群》而言 , “科幻奇幻”这个分类过于笼统 , 它实际属于一种历史悠久、而在近年来又在流行文化中相当受追捧的文学门类——反乌托邦小说 。
20世纪50年代 , “反乌托邦”这个词进入大众领域 。 193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漫长的冷战难以驱散的硝烟和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们陷入了一场长久的恐惧之中 , 一些最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诞生并流行于这样的担忧之中:例如叶甫盖尼·扎米亚京(YevgenyZamyatin)的《我们》和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的《美丽新世界》 , 以及最为著名的 , 乔治·奥维尔(GeorgeOrwell)的《1984》 。 19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 , 则让人们将恐惧的矛头转向技术至上和个人自由被系统剥夺的未来 , 于是有了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到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 。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 我们的恐惧格外多样而巨大:从全面升级的监控、被技术固化的社会、性别处境的失衡到未来生态的崩溃……这一切同样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反乌托邦小说中 。 正如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所写道的 , “反乌托邦是对时代的悲哀评论” 。 我们需要这些“悲哀评论” , 来具象化地处理我们的恐惧 。 在特朗普当选不久后 , 出版于七十年前的《1984》登上并蝉联亚马逊销售榜首 。 这或许正是包括《蚁群》在内的反乌托邦小说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
之二是 , 反乌托邦成为了流行文学(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中相当受欢迎的元素 。 不管是《饥饿游戏》还是《分歧者》 , 都为人群中迷茫不安的“孤狼”们提供了在故事中找到可以理解自己之人 , 并且成为改变社会的英雄的心理慰藉 。 传统的反乌托邦主角只是想摆脱社会同质性并且妄图逃离(往往失败了) , 然而现在的反乌托邦主角往往更加照顾到读者的“爽感” , 他们会学习那个同质社会的残酷策略并通过暴力达成自己的胜利以及旧社会的崩溃 。 当然 ,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 在这样极端强烈的“(社会)历史和(个人)传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间 , 某种意义上可以寻得更加另类突出的C·赖特·米尔斯所言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
我们可以在《蚁群》的受欢迎中看到这两者 , 它不仅回应了人们对全面监控、技术固化、性别失衡的“超稳定社会”的恐惧 , 同时 , 摆脱了“独狼”处境的主人公、一场通往全人类集体理解的残酷胜利或许能为它最初在网络中的流行提供一些解释 。 当然 , 最后 , 我们应当把这一切问题的最终解释权交给作者 。
《蚁群》的作者汤问棘 , 同时拥有着生命科学和古代文学学科背景 。 “蚂蚁是完美的社会性动物 , 每一个体完全消泯个性 , 令行禁止、井井有条 。 ”《蚁群》的名字 , 象征对“完美”社会的追求 。 这是个“人为精准计划”的“超稳定社会” , 但“没有给自然的‘偶然性’留下空间” , 这导致其凝滞、死板 。 “这是因为‘人’不如‘天’” , 她引用道家学说 , 从“天”的角度来看 , 混乱和意外才是生命的源泉 , 正如生命科学中自然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目的” 。
|访谈|
冯周:您在后记中写道 , 《蚁群》的灵感来自于在寝室中集体讨论出的一个科幻小说大纲 。 现在的《蚁群》显然已经大大偏离了那个集体打怪的设定 。 我好奇的是 , 在这个故事逐渐演化的过程中 , 写一篇“科幻小说”这样的类型意识仍旧存在吗?在演化为现在这样一个故事的过程中 , 最能让您自己感到惊艳的构思或者转变在何时出现?您对最终的完成度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