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理|林黛玉对科举的态度

红学界有一种观点 , 认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基础是志同道合 , 而志同道合的表现之一 , 是对科举态度一致 。 证据是薛宝钗、史湘云劝导宝玉关注“仕途经济” , 遭到宝玉厌恶;而其“深敬黛玉”的原因 , 是“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 。 更有甚者 , 认为“林黛玉也是封建礼教的逆子 , 她反对封建阶级所宣扬的那套功名、事业 , 厌恶时文八股 , 支持贾宝玉拒绝走那条‘沽名钓誉的科举道路’” 。
这样的说法符合《红楼梦》的实际吗?恐怕未必 。
《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对科举态度的描写不多 。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处:第九回 , 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 , 打趣道:“好!这一去 ,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 ”第八十二回 , 谈及八股文章 , 黛玉说:“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 , 但小时跟着雨村先生念书 , 也曾看过 。 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 , 也有清微淡远的 。 那时候虽不大懂 , 也觉得好 , 不可一概抹倒 。 况且你要取功名 , 这个也清贵些 。 ”第一处的“打趣”被许多人认为是“挖苦”;而第二处的议论出于“后四十回” , 则认为不是曹雪芹所写 , 因而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 这就有点复杂了 。
且撇开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不谈 , 只说林黛玉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 八股文 , 大都只是文从字顺、说理明白而已 , 真正出色的 , 凤毛麟角 。 不过 , 其中“近情近理”“清微淡远”的佳作也是有的 , 正如林黛玉所说 , “不可一概抹倒” 。 对于宝玉来说 , 将来最大的可能是步入仕途 , 进入仕途的门径固然有多种 , 而“正途”则是取得功名 。 靠恩荫或捐纳而当官的 , 会被科举出身的人所轻视 。 清初大儒朱彝尊、潘耒、严绳孙等以布衣举博学鸿儒 , 入翰林、授检讨 , 甚至充日讲起居注官 , 还被讥为“野进士” , 则可见举人、进士在当时是何等“清贵” 。 宝坻诗人王煐三次落第 , 以贡生累官至温处道 , 尚被同僚轻视 , 有“四愁三影窥奇句 , 我辈输人但甲科”的慨叹 , 而提及“棘闱三战北” , 则“羞同失击鹞” , 简直是一生的噩梦 。 可见 , 林黛玉对八股文和科举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
从林黛玉的身世经历看 , 她也不可能反对科举 。 黛玉之父林如海是进士第三名 , 所谓“探花郎”是也;而她的开蒙老师贾雨村 , 也是进士 。 其父其师 , 都是出身科举 , 黛玉不自以为傲也就是了 , 岂能反对呢?
被认为坚决反对、批判科举制度的蒲松龄、吴敬梓 , 都参加过科考 , 只是屡试不中罢了 。 吴敬梓是急流勇退 , 放弃了;蒲松龄则一意孤行 , 一直考到七十多岁 , 才勉强得中贡生 。 据有关资料记载 , 曹雪芹是贡生 , 但没有记载他考取过举人 。 这三位站在中国文学史顶峰的作家 , 都因为科举失利而穷困潦倒一生 。
【近理|林黛玉对科举的态度】所以 , 我的看法是 , 林黛玉对科举是肯定的 , 对贾宝玉参加科举是从心里赞成的 。 她之所以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 , 是因为她没必要在贾宝玉面前说这些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