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尔往往和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并列在一起 , 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所抵达的高度的证明 , 不过尽管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 , 大致可以推断出的是 , 穆齐尔是几个人里被阅读和讨论最少的一个 。 从几人的照片给人留下的印象看 , 穆齐尔也相对不太讨喜 , 他似乎在用一张面无表情的脸提示着自己的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 。 而无论是卡夫卡那双让人既恐惧又羞愧的澄澈眼睛 , 还是乔伊斯自信又高傲地岔开双腿、两手插兜 , 或是普鲁斯特略带贵族气息的坐姿和微扬的下巴 , 都能彰显出他们的部分个性和内心世界 , 让人印象深刻 。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 , 穆齐尔把主人公乌尔里希设定为“没有个性的人” , 而他对“个性”的定义则具有否定意味 , 因为在穆齐尔看来 , 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个性”的东西无非是既定规则、习俗、惯例乃至外部世界的一切对“我”的塑造甚至宰制 , 这些看似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其实和个人内在的独特性没有关系 。
关于这一点 , 徐畅在《现代性视域中的“没有个性的人”》中有详细、精当的阐述 。 穆齐尔本人曾说:“我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这句话很像是在简单复制福楼拜的那句名言——“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
实际上 , 穆齐尔本人很难说是他所定义的“没有个性的人” , 而是有着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 , 又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书写着自己极具原创性的作品 。
2022年4月15日是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 , 也许我们可以借此契机 , 走进相对陌生的穆齐尔的世界 , 一窥他本人及其文学的个性 。
在之前的推送 “《没有个性的人》作者穆齐尔:以逗号结束的人生|纪念穆齐尔逝世80周年” 中 , 我们回顾了穆齐尔的人生 , 以及激发了他创作灵感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风貌 。 今天的这篇访谈 , 则进入了穆齐尔的心灵世界与风格各异的作品之中 , 希望能够借研究者的视角 , 更全面地揭示穆齐尔的独特魅力 。
尽管大半生献身文学 , 还因此穷困潦倒、终无所依 , 穆齐尔留下的作品并不算多 。 从处女作《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到《三个女人》再到未能完成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 , 穆齐尔的写作循序渐进又在思想和认知上彼此勾连 。 关于如何具体、深入地理解上述三部作品的意涵 , 我们采访了相关译者和研究者 。 ( 导语:张进)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4月15日专题《罗伯特·穆齐尔的个性——纪念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的B02-B03 。
「主题」B01丨罗伯特·穆齐尔的个性——纪念穆齐尔逝世八十周年
「主题」B02-B03丨以逗号结束:穆齐尔的生平、个性与写作
「主题」B04-B05丨怎样去安顿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灵魂?
「主题」B06丨《在世遗作》在安稳的生活中是没有如此美的东西的
「文学」B07丨 《唯一的故事》检视叙事本身的遮蔽
「文学」B08丨毛尖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APP
采写|张进
《没有个性的人》
现代人到哪里寻找新的精神靠山?
新京报:《没有个性的人》的重要性如今已经确立 , 不过对读者来说 , 这部作品和《尤利西斯》一样让人望而生畏 。 对于如何阅读这部作品 , 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吗?
吴勇立(复旦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没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 现代作品和古典作品有很大的不一样 , 只要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或文化程度 , 古典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分男女、老少皆宜的 。 但是现代作品非常不一样 , 个性非常突兀 , 对读者有严苛的要求 , 只有跟作者有相似经历或精神体验的人读起来才会有感觉 。 比如现代著名戏剧《等待戈多》上演时观众直呼看不懂 , 但拿到监狱里演出 , 反而在囚犯那里获得了共鸣 。 《没有个性的人》《尤利西斯》这样的现代经典长篇作品 , 对普通读者的耐心是种巨大挑战 , 德国的“文学教皇”垃尼茨基善意提醒读者说“没有受虐心理准备的人还是趁早放弃为好 。 ”
- |人类伟大导师,列宁思想深入人心,精选他十句格言,句句鞭辟入里
- 潮州|以阅读风气转变促思想作风转变,潮州饶平举办青年读书沙龙
- 艾尔登法环|华南理工的建筑师应聘家政,13年甲级院的设计师转行中介……
- 文学|优酷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回归:观察世间万物 闪耀思想光芒
- 大卫·奇普菲尔德|大卫·奇普菲尔德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办公大楼”
- |沃霍尔、梵高巨作亮相香港 《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或拍出天价
- 蓝色|沃霍尔、梵高巨作亮相香港 《枪击玛丽莲(鼠尾草蓝色)》或拍出天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深HRD教你如何克服面试不自信,这些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 |破题、破圈、破壁:《开讲啦》让思想的声音更具穿透力
- |达尔文逝世140周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