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 , 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引用了艾略特经典长诗《荒原》的开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2022这一年 , 正好是《荒原》问世一百周年 。
《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 , 其出版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 1922年10月 , 《荒原》首发于艾略特自己主编的季刊《标准》创刊号 , 同年底在美国出版单行本 , 艾略特还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五十多条注释 。
文章图片
《荒原》在中国
在四月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特就《荒原》在中国的接受史、它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它与当下的关联等话题专访了几位中国诗人 , 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批评家、作家、学者、译者、文学期刊编辑 。
此文为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就《荒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文章图片
王家新2013年在家乡湖北丹江口 。 摄 胡敏
【对话】
澎湃新闻:今年是《荒原》问世百年 , 想请你先和我们谈谈这部经典长诗在中国有着怎样的传播与接受历程?
王家新:在中国 , 第一个大力介绍艾略特并对中国新诗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 是叶公超 。 叶公超曾留学美英 , 出版过英文诗集 , 1930年代中后期 , 他在清华任教期间先后写出《爱略特的诗》(注:当时叶公超把“艾略特”译为“爱略特”)、《再论爱略特的诗》 , 并让他那时的学生卞之琳译出了艾略特的重要诗论《传统与个人才能》 。 后来 , 他的《再论爱略特的诗》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荒原》译本 , 即赵萝蕤译本的序言 。
文章图片
艾略特
正因为叶公超等人的大力译介 , 在当时中国新诗界促成了一轮“《荒原》冲击波”(孙玉石语) 。 现在看来 , 叶公超对艾略特的评论仍具有相当的敏锐性和穿透力 。 他认为 , “《荒原》是他成熟的伟作 , 这时他已彻底地看穿了自己 , 同时也领悟到人类的痛苦 , 简单地说 , 他已得着相当的题目了 , 这题目就是‘死’与‘复活’” 。 他还指出“等候着雨”就是《荒原》的“最serious(严肃)的主题” 。
而在诗艺方面 , 叶公超称《荒原》为“诗中最伟大的实验” , 因为它“是综合以前所有的形式和方法而成的” 。 值得注意的是 , 叶公超并没有就技术谈技术 , 而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爱略特的诗所以令人注意者 , 不在他的宗教信仰 , 而在他有进一步的深刻表现法 , 有扩大错综的意识 , 有为整个人类文明前途设想的情绪”;“爱略特的方法 , 是要造成一种扩大错综的知觉 , 要表现整个文明的心灵 , 要理解过去的存在性……”
“要造成一个古今错综的意识” , “要表现整个文明的心灵” , 叶公超深刻把握了艾略特诗艺的性质 。 所以他这样的译介能够扩展和深化一个时代的诗学意识 。 1930年代中国新诗坛上卞之琳等人受到艾略特影响的诗作 , 可以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荒原上的丁香”(张洁宇语) 。
到了1940年代 , 艾略特、奥登对中国新诗诗人尤其是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影响就更大了 。 正是这种影响 , 有力推进着穆旦等一批新锐诗人对现代性的艺术追求 。 比如穆旦的《五月》一诗 , 就明显采用了《荒原》式的不同文体的拼贴方式 , 全诗由一种别出心裁的“正文”与“副歌”组接而成:“副歌”为五首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式的旧体诗的戏仿 , “正文”则是一种穆旦式的诗 , 语言富有现代肌理和内在张力 , 高度浓缩到要爆开的程度 , 甚至有意识地用了一些充满暴力的军事用语和工业性比喻 , 极尽现实痛感和战争期间的残酷荒谬 。 这样 , 在“正文”与“副歌”之间 , 正好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对照 , 并产生了强烈的思想艺术的张力 。 可以说 , 正是由于艾略特、奥登的激发和启示 , 穆旦他们找到了进入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的方式 。
- 生活|曾小敏现场清唱《红头巾》,台下观众感动落泪
- 读者|新电商正面迎战“阅读焦虑”
- 原典|《佚存丛书》:日藏汉籍
- |马王堆又有新发现!
- |我爱古诗词|欣赏一首少见的三言乐府诗:《代春日行》
- 艺术|卢浮宫展瓦萨里,“然后,《素描图册》就消失了……”
- 张亿辉|MV《寰宇》
-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七)第二讲?薛蟠的“忙”是什么情况?
- 国企|毕业生“理想男友”职业排名更新,国企职员垫底,榜首岳母很看好
- |宋词里的春天,美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