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解密秦腔——秦腔溯源

【|专栏|解密秦腔——秦腔溯源】最早的戏曲开始于乐舞 , 这是专家们普遍的观点 。
而关于中国乐舞最早的记载是《吕氏春秋》 , 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后 , 即“令伶伦作律 , 听凤凰之鸣 , 以制十二律” 。 《左传》《周礼》也有记载:伶伦同时采天空的云彩作为部落图腾的标志 , 编制成《云门大卷》 , 发明了图腾崇拜的乐舞 。
中国历史上乐舞活动第一个繁荣时期是在西周 。 西周灭商以后 , 在都城丰镐率先出现了歌颂武王伐纣的乐舞 。 在周成王时期 , 由周公主持 , 汇集了黄帝以来的各种乐舞 , 制订了宫廷雅乐体系等一整套礼乐制度 , 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皇家乐舞教习机构——大司乐 。 不仅士子习舞成风 , 乐舞在民间也十分兴盛 。 许多民间乐舞人才被选入宫廷教习乐舞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诗经中的诗与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 每首诗都有相对应的音乐曲调 。 句式也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完全具备了中国早期各地方戏曲的基本雏形 。 而秦腔早期的秦声 , 被誉为国之正声 , 是《诗经》中风、雅、颂的综合体现 , 也是中国戏曲最早的综合体现 。
20世纪50年代 , 西安普渡村周墓出土了三枚编钟 , 这是西周时期乐器的实物资料 。 而当时的乐器已有鼓、钟、磐、缶、铃、箫、管、笙等数十种 , 这些乐器被广泛应用于乐舞演出之中 。 同时周王朝还善于吸收外域文化以丰富乐舞艺术 。 《穆天子传》记载 , 公元前964年前后 , 周穆王带乐队西游 , 在与里海相连的黑湖边举行演奏会 。 归来途中 , 在漯国遇到了擅长表演傀儡戏的偃师 , 把他带回了宫中 。
春秋战国时期 , 陕西民间乐舞十分活跃:“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 , 快耳目者 , 真秦之声也 。 ”显然 , 这种表演形式 , 与今天陕西民间的秦腔自乐班表演非常相似 。
秦朝时期 , 朝廷对乐舞活动同样重视 。 秦始皇还将乐舞纳入国家管理范畴 。 西安临潼区曾出土一口大钟 , 铸有“秦乐府钟”四字 , 表明秦时就设立了专管乐舞的“乐府”机构 。 乐府机构还负责将乐舞向民间推广 。 《三辅黄图》曾描述秦时上林苑表演民间乐舞的活动盛况:“庭中可受十万人 , 车行酒 , 骑行炙 , 千人唱 , 万人和 。 ”
而在20世纪陕北榆林地区曾出土600多块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 在这些画像作品中 , 有十多种是反映汉代歌舞百戏的作品 。 可见 , 西汉时期的歌舞百戏已经十分发达 。 百戏是民间表演艺术的一种泛称 , 类似于今天的民间社火与杂技 。
百戏起源于秦代的曼衍之戏 。 《西京赋》记载 , 在长安演出的歌舞百戏多达数十种 , 或是单独成段 , 轮番表演;或是联缀汇集 , 组场表演;或是融为一体 , 综合表演 。 汉代延续了秦代的“乐府”制度 。 乐府除管理全国乐舞百戏外 , 还要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乐舞百戏表演活动 。 每逢演出 , 京师“三百里内皆来观” , 盛况空前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京城长安附近 , 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化妆表演的百戏作品 , 那就是角柢戏《东海黄公》 。 戏中塑造了黄公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 , 并有人与虎搏斗的角力表演 。
据说汉武帝非常喜爱这出民间百戏作品 , 将其搬进宫中 , 经常观看演出 , 并以此招待四方来宾 。 汉代百戏在中国戏曲形成过程中 , 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 对全国各地方戏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而对于包括早期秦腔在内的陕西戏曲来说 , 这种影响更为直接 , 也更为深刻 。
【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