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明|【粗品聊斋】卢明专栏|评《崂山道士》

卢明|【粗品聊斋】卢明专栏|评《崂山道士》
本文图片

文/卢明编辑|燕子图片|网络
《劳山道士》是《聊斋志聊异》的名篇 , 很早就传到国外 , 被释成许多种文字 。 后来 , 又被改编影视作品 , 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 我就看过那部改编的影视作品 。
故事本身 ,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虑:
第一个层面 , 就是崂山道士处显示奇妙的神话色彩 。 他把纸剪成圆形 , 就能变成一轮明月 。 他把筷子投出去 , 就能化为翩翩嫦娥 。 他的酒壶有取之不尽饮之不竭的美酒 , 他念一念口诀就能让人穿墙而入 。 这个层面 , 体现了人们千百年来关于神仙境界的向往 , 这就更多地为普遍读者所感受 , 尤其是受易生幻想的少年儿童所喜欢 。 这个层面是必须有的 , 实际上也写得很精彩 , 但 , 它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
第二个层面 , 就是顺着道士之术而引发的思考:道士是怎么得到这样的手段的?答案很明确:他不可能一开始就会这样的道术 。 他是经过长期艰苦的修炼才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 所以 , 现在他的弟子仍像他当年那样 , 进行着认真而又艰苦的修炼 。 要不然 , 就没有人跟他学这个了 。 这个层面 , 是暗含的 , 是留给善于思考的人的 。
第三个层面 , 就是偏偏有人急功近利 , 想走捷径 , 投击取巧 , 既想获得奇异的道术 , 又不想经过艰苦的学习和修炼 。 这体现在王生刚跟着师兄打柴 , 只一个月就受不住 , 想离开这里 。 看到道士那么高的道术 , 才又留下来 , 但勉强坚持一个月后 , 还是不想吃苦 , 于是又提出离山 , 并提出跟道士学穿墙术 。 使用穿墙术 , 在道士处小试通过 , 就自以为了不起 , 回家后给妻子谝那点能耐 , 却碰得一头疙瘩 , 被人耻笑 。 这个层面 , 才是直接体现故事意思的 。 其实 , 做什么都一样 ,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训练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 急功近利很难有大的成就 。
聊斋善用衬托之法 , 作者正面叙述的对象 , 不一定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 。 这篇也是 , 虽然题为“崂山道士” , 但重点全在王生身上 。
说到这里 , 一般就认为到位了 , 其实不然 。 故事以外 , 蒲松龄又加了一段议论 。 通过这些议论 , 作者又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 写这个问题 , 恐怕才是蒲松龄叙写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 。 这就是这篇《崂山道士》的第四个层面了 。
第四个层面 , 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期的恶劣现象进行批判 。 指出那些喜病忌医的下流之人 , 有阿谀奉承的人帮他出坏点子 , 这坏点子或许小试能行 , 但他们却认为可以通行天下 , 就象这个跟道士学穿墙术的王生一样 , 肯定会一次次碰壁 。 这件事 , 从方法论上讲 , 是不可以偏概全 , 把个别经验当做通行的法则看 。 从指称实体上 , 是在斥责那些“宣威逞暴”者的 , 这样 , 这篇文字的意思也就深不可测了 。 这或许就是对那些凶劣势力从政治上斥责从文化上鄙视?
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 或者进行再创作 。 不过 , 后人的再创作 , 有改得好的 , 也有改得不太好的 。 影视作品《崂山道士》 , 加进了王生回家后借道士教给的穿墙术盗窃的情节 , 这在编剧考虑的角度 , 或许显得故事更厚实 , 有他的道理 。 但从蒲松龄想表达的角度看 , 却与原有主题拉远了 。
卢明|【粗品聊斋】卢明专栏|评《崂山道士》
本文图片

蒲公原文:
崂山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