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这样的教授“巴适”

□曾 明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说:“但开风气不为师 。 ”曹顺庆先生是既开了风气 , 同时也为师 。 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杨明照先生的开门弟子 , 第一个获得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 。 作为该学科名副其实的“开山大师兄” , 他薪火传承、守正创新 , 水到渠成地成了卓有影响的学术大家 。
想起几年前夏日的一个傍晚 , 我受邀参加完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后 , 在九眼桥头搭网约车回家 。 那天月明 , 司机心情甚好 , 谈兴很高 , 无话找话 , 主动问我:“你从川大出来 , 去西南民大 , 是大学老师吧?”我答:“是的 。 ”他又自言自语说 , 大学老师好啊 , 社会地位高 , 有面子;经济收入也不错 , 有里子 。 我也就附和着跟他摆龙门阵 。
途中他忽然问:“那你晓不晓得川大有个大教授曹顺庆 。 ”我答:“晓得啊 , 是我老师 。 ”当时我很意外 , 立刻反问他:“你咋晓得川大有个教授叫曹顺庆?”他答:“是在川大外国语学院本科念书的儿子告诉我的 。 ”他接着说:川大就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大学 , 听小孩讲 , 曹顺庆老师在师生中影响大 , 威望高 , 受欢迎 , 关键是人很随和善良 , 说人话 , 做人事 , 不装腔作势 。 至于具体研究什么 , 取得了什么成果 , 创造了什么价值理论 , 他讲不清 , 也搞不懂 , 总之一句话 , 这样的教授巴适 , 受人尊敬 。 他引导教育小孩:“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 ”
听了司机一番不加修饰的大实话 , 那一瞬间 , 我想到《左传》里说的不朽有三种 , 居第一位是立德 。 心里冒出一句春晚小品里多次出现的经典台词“我骄傲” , 真的与有荣焉 。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曾云:“凡有井水处 , 皆能歌柳词 。 ”是对北宋柳永词传播、影响的评价 。 当时我就想 , 大学 , 不是坊间所言的大家学 , 其实是学大家 。 今天我们真正的学术大家 , 他们的高文典册、价值地位、传播影响 , 不应该仅停留在狭小学界和有限书斋 , 这只是板着面孔极小众的孤芳自赏;更应该流布在社会和广大的老百姓心中 , 这才是很大众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
我在川大求学时 , 曹老师常常身先士卒 , 引领我们熟读元典《十三经》 , 背诵中国古代文论名篇佳作 , 研析古代诗学 , 检讨中西文论 , 其风范可谓“直而温 , 宽而栗” 。 从学三年 , 以我的蠡测:在先生招牌式的“曹氏微笑”后面 , 博学达观 , 析理透辟 。 在他广阔的内心世界里 , 有一个从容自在 , 自由行走的人 , 既埋头深潜于学术内 , 又昂首阔步于学术外 。 2005年 , 他曾被任命为成都大学党委书记 , 未赴任 。 其敏行善思 , 淡泊名利 , 可见一斑 。
曹老师要求我们熟读元典《十三经》 , 背诵中国古代文论名篇佳作 , 追溯起来 , 始于1994年 。 几十年里 , 先生都会在中文系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和“比较诗学”两门博士生课程 。 在课堂上 , 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常常使我们吃惊 。
记得第一次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课 , 先生就开宗明义 , 讲清规矩 , 该学期所学的中国文论 , 均需熟读背诵 。 有一次老师讲《文心雕龙》 , 下课前布置作业 , 要求大家把《文心雕龙》理解背熟 。 我当时想:“大家都是博士了 , 难道还真在课堂上要求背书?”但在下一次上课时 , 却见先生依序把一个个同学叫起来背《文心雕龙》卷六里的《通变》篇 。 有个同学背得不流畅 , 先生便请他坐下 , 委婉地说了他几句 。 事后曾对一些已毕业的同门谈及此事 , 大家都说“曹老师一向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