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教育共同构建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三那年 , 我一边找工作 , 一边备考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 , 我遵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及的重要篇目 , 按体裁纵向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典范之作 , 对我而言 , 这是难得的读书时光 , 纯粹地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相遇 , 遇到心动的作品 , 一边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 一边忧心读完了怎么办 。 这时 , 就会起身走到窗边 , 看看外面的树木、行人 , 等情绪平复 , 继续坐下阅读 。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 巴金的《寒夜》《憩园》 , 师陀的《果园城记》;冯至、穆旦、艾青、北岛、海子等人的诗歌;沈从文、汪曾祺、阿城等人的文字都是这段时光集中阅读的 , 这次集中阅读确定了我的专业方向 , 也直接影响了我的文学审美 。
在决定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后 , 我在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套“大夏书系”丛书 , 是李镇西、程红兵、铁皮鼓等一线名师的教学实录 。 一本一本读下来 , 发现他们的语文课与我自己经历的语文课不太一样 , 文本读得很细 , 有逻辑 , 讲得很深入;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 , 错了也不会被批评 , 前者让我大体明白一个好的语文授课者应该有怎样的知识储备 , 后者破除了我对师生界限的认知并建立起课堂自由平等的理念 。
后来读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 他对“课文”进行“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分类 , 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体划分选文类型的习惯思维 , 将教材选文从“神坛”请了下来 。 现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对教材选文作出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 从单篇到群文 , 再到任务群的变化 , 不只是体量数量的增大和增多 , 更是合乎学生精神需求的延展和深化 。 在一线教学的时间越长 , 我越是感觉到:教材选文单篇散点的阅读 , 很难让学生拥有丰富深刻的思考认识 。 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阅读作为基础 , 通过师生共读、交流研讨 , 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 , 才可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呈现出高水平的语文素养 。
然而 , 如何将散落的文章进行有机组合 , 应该遵循怎样的阅读写作顺序?群文内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样安排才能更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凭着一腔热情 , 我开设了“理性的省察”选修课 , 围绕“爱国”“真相”“理性”“相信与质疑”等话题展开 , 联系社会热点事件 , 以阅读、思辨、讨论为主要授课形式 。 前期准备阶段 , 刘瑜的《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等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 作为社会学教授 , 刘瑜的文字明白晓畅 , 逻辑性强 。 此外 , 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义的可能》、徐贲的《明亮的对话》、余党绪编写的“中学生思辨读写”系列丛书等 , 成为我提升自身思辨能力的资源 。 2017年普通高中新课标出台之前 , “思维发展与提升”并没有得到中学语文课堂足够的重视 , “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 这就为我的课堂实践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 。
爱上鲁迅构筑自己的精神骨架
大学毕业 , 我成了北漂一族 , 宿舍在北京香山附近 。 10年前 , 香山附近多是村落 , 从大马路到天香颐要经过一片低矮的棚区 , 汽车驶过 , 尘土飞扬 。 宿舍其实是地下室 , 夏天潮冬天闷 。 一个三室一厅的地下室 , 就我一个人 。
那时候 , 我有一套从潘家园旧书市场淘来的小开本鲁迅文集 , 一年多时间 , 暮色延展 , 端坐室内 , 就读鲁迅 。 地下室异常清冷 , 黑夜寂寥分割 , 不知尽头 。
- 历史|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柳州八记》有声书上线了!
- |琢玉工具中的铊字与砣字,使用哪个更适合?
- 疫情|家门口读书通借通还 线上线下共享阅读好时光
- 余梦秋|世界文化名城 理论经验与成都实践
- 极简少年中国史|读历史,长见识,见世界
- 翡翠|危料的含义是什么?与翡翠有着怎样的联系?一起来探讨下
- |案例:女子深夜让丈夫去钓鱼,在家与外甥偷情,被丈夫抓现行,场面逐渐失控
- 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待遇参与养老金调整,是真的吗?有的人没领到,什么情况
- 青年干部|读书会上 青年干部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
- 辽金|这件玉佩里的猛禽“海东青”:曾引发女真与大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