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独爱那盏读书灯

□唐雪元
前不久 , 我回到久别的老家 , 在翻找物什时突然看见我的煤油灯还孤零零地放在旧衣柜里 , 睹物良久 , 思绪万千 , 如烟的往事涌上心头 , 不由得泪水潸然……
在我负笈求学的年月 , 老家湖南株洲的农村地区 , 物质条件非常有限 , 每天傍晚都会停电 。 那时 , 我和哥哥成天就在想要找一个办法 , 解决晚上看书的问题 。 想凿壁偷光 , 奈何隔壁邻居家也一片漆黑;想囊萤映雪 , 可惜既无萤火虫也无大雪 。 冥思苦想之余 , 最终还是大我4岁的哥哥有办法 , 他居然用一个空墨水瓶做成了一个煤油灯!——他找来用完了的牙膏皮 , 剪开卷成一个小筒 , 找一根棉灯芯穿上 。 把铁丝烧红 , 在墨水瓶盖中间钻一个小洞 , 刚好把有灯芯的小管子穿过去 , 拧紧瓶盖 , 灯就做好了 , 但没有煤油也点不亮 。
当时煤油卖8毛钱1斤 , 为了挣钱 , 我跟在哥哥屁股后面拎铁桶一周 , 硬是靠抓黄鳝、泥鳅卖 , 挣来了几斤煤油 。 灯和煤油都有了 , 哥俩心中无比雀跃 。
一到晚上 , 我们哥俩在左厢房把白天准备好的一块木墩 , 用报纸包好放在床上 , 点上煤油灯放在上面 , 再放下厚厚的麻布帐子 , 躲在床上舒适地看起书来 , 一看不知不觉就到半夜 。 几十年过去了 , 我至今还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的那段话……那时一边看书 , 一边在笔记本上抄录励志名言 。 那借来的一本本精彩绝伦的童话、妙趣横生的故事书、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小说 , 就这样一本本地看完了 。
煤油灯前看书写字 , 时间一长 , 鼻孔便凝上一层黑色的煤油烟尘 , 那时可没有雾霾和空气污染一说 , 反而觉得煤油的味道很好闻 。 看书写字时间长了 , 肚子饿 , 一边嚼红苕干 , 一边看书 。 一个冬天过去 , 母亲储存的一柜子备荒的红苕干 , 被我偷吃一大半 , 身体和精神因此受到了莫大的滋养 。 我们在小屋里秉灯看书 , 母亲常在门外慈爱又无奈地训斥我:“白天悠那个悠 , 夜里耗灯油 , 一斤煤油几天就照完了……”当年那几本带着煤油味 , 被岁月浸染得发黄的笔记本 , 我至今还保留着 ,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
煤油灯下 , 我和哥哥攻读着功课 , 思想偶尔也会为想象中的大都市和大海“开小差”:夕阳下的大海翻腾着金色的波浪 , 城市里火树银花不夜天 , 慢慢地 , 这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 化成木墩上豆大的火苗 , 噗噗地燃烧着 。
煤油灯的火焰煞是有趣 , 先是伸得细长 , 然后收缩回来 , 再扭动一会儿 。 母亲告诉我说 , 伸长的火焰就像踮起脚尖远眺的人 , 看见亲戚来了 , 高兴地跳起舞来 , 噗噗、噗噗……这时 , 我都会问自己 , 我的这盏读书灯 , 它在眺望什么 , 又因何而高兴呢?
看书累了 , 眼倦了 , 我就把头往后一仰 , 靠在床板上 , 微微仰着头看院子外面那棵长得很高大的酸枣树 , 看它顶部的枝叶在微风中摇头晃脑 , 继而听到枝上的鸟儿“啾”地一声飞走 。 这时 , 我总会小声地说:“哥 , 总有一天 , 我们也会飞出这里吧?然后就到了大城市 , 坐轿车住高楼 , 也不再回来了吧?”哥听后 , 就会很宠溺地拍一下我的脑袋 , 用一种很柔和很温暖的语气说:“你总不想一辈子就窝在这鬼地方吧?要想坐轿车住高楼 , 那我们就要加油!对哒 , 灯不咋亮了 , 你赶紧正儿八经加点油……”
给煤油灯加完油 , 哥哥同我娓娓道来一个“添灯加油”的故事:清朝嘉庆年间 , 有一举人张锳 , 为官三十余载 , 一生最为重视教育事业 。 在任期间 , 每天夜里到了交更的时候 , 就命两个差役从知府衙门中走出来 。 前面的一个提着灯笼 , 后面的一个挑着桐油篓 , 沿着大街小巷游走 , 只要见到哪户人家亮着灯光 , 并有读书声 , 两人便停下来 , 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等读书人开门后 , 后面的一个差役便放下油篓 , 取出油筒 , 再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 , 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 , 并补上一句:“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 , 获取功名!”随即又向另一户亮着灯光、有读书声的人家走去 。 每晚给读书人添灯油 , 张锳前后坚持了13年 , 不管天晴下雨 , 夜夜如此 。 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 , 学风兴盛 , 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 10余年间 , 当地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 。 而张瑛的第四个儿子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 自此 , 张锳为读书人添灯油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