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 孟凡浩团队设计打造的网红建筑——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 寻找一种介乎于传统民居和城市化居住模式之间的状态 。
如果要拿什么来量化不同乡建路径的影响力 , 那些“高颜值”的建筑着实为乡建理念传播提供了很大助力 。 浙江杭州富阳东梓关农村回迁房让青年建筑师孟凡浩名声大噪 , 该项目因其诗意的外观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 备受关注 。 黑瓦白墙、连绵屋顶、曲折巷陌 , 东梓关回迁民居不仅勾起不少人的童年乡愁 , 还真正激活了有着1500年历史、处于衰败、常住人口一度只剩300户的乡村 。 随着人口回流、新村民入驻 , 诸如各类文旅等新产业的发生 , 这个新型社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 在孟凡浩看来 , 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 , 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 模糊之后就是融合 , 是“基因的混血” 。 “在我们为乡村设计的这些社区中 , 最后未必都是乡村原住民在使用 , 也会出现一些新型的群体 , 例如有些退休的老人会从城里来到乡村租住一段时间 , 有些年轻人来这里租房子开茶室等 , 这些混居群体也需要共享的文化公共空间以及配套设施 。 ”孟凡浩表示 , 希望通过空间设计 , 体现社会性和包容性 , 激发和强化社群关系 , 打破城乡“围城” , 最终能真正影响和改善村民以及城市群体的生活状态 。
本文图片
▲ 由徐甜甜设计的松阳兴村红糖工坊
建筑师徐甜甜的松阳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 她把自己在浙江松阳的实践称为“建筑针灸” 。 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 , 以小体量公共建筑介入 , 有机更新 , 提升当地传统文化元素或者产业 , 结合特色旅游 , 在县域范围形成一个文化经济的循环系统 。 比如她主持设计的红糖工坊 , 开放的空间设计让生产过程成为戏剧表演现场 , 赋予工坊以“舞台”的性质——既展现生产活动 , 又呈现田园诗意 。 投入使用以来 , 不仅改善了小作坊脏乱差的生产条件 , 也使传统红糖加工走向产业化道路 , 实现了“品红糖、住民宿、游蔗田、购产品、体验传统加工”的旅游系统 。 红糖工坊的休闲区也成为村中自然的公共文化场所 , 举办了多场木偶戏演出及体验传承活动 。 兴村红糖工坊成为特色产业生产空间的典型 , 对相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 红糖的销量以及售价均得到了提升 。 而这样的改变也使得更多的松阳县村庄积极加入“建筑针灸”计划 , 开展特色工坊 。
此外 , 还有梁井宇的“平民设计”、刘家琨的“泥鳅钻豆腐”、何葳的“弱建筑”等理念和方法 , 这些在乡村设计之中发展出的特殊策略 , 透过构建“再用的建筑”“理想原型”“村庄美术馆”等灵巧的空间与活动形式 , 绘制出具体而生动的乡村建设图景 。 在这些形态各异的方法之下 , 如何协调生态与发展、速度与节奏、主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 是设计者们共有的目标与理想 。
探析乡土课堂
让美育自然生长
如何将乡村复兴与教育改革相结合 , 通过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思维碰撞为乡村困境提供全新的解答视角?由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办的“2021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不失为一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 从本届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作品《花枝弥漫》可以窥见 , 该作品的方案将教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 旨在以“自然教育”作为乡村的第四产业 , 将教育植入乡村 , 在自然环境中建立新型乡村课堂 。 方案选取了中国江西的一个普通乡村进行实例说明 。 根据该乡村的民俗文化和田林湖草等自然资源 , 团队详细设计了五种课程及其建筑形式 , 并采用竹、木、石等乡土材料建构 。 在田埂上、树林间、小溪旁……孩子们以自然为师 , 以乡村为课堂 。 无形之中 , 乡村不再是城市的补给者 , 在自身恢复活力的同时 , 也成为自然教育的特有场所 。 乡村 , 与教育一样 , 得以薪火相传 。
- 湖南省博物馆|从匠心瓷工到美术大师,“花魂鸟魄”邹传安艺术与文献展省博开展
- |红楼梦:林黛玉从来不管账,为何能知道荣国府出得多进得少?
- |今天收拾老房子发现一个东西,我祖上是不是从事什么隐秘职业?
- 朝天|远去的乡村记忆
- 招聘|幸福从天而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开招聘,每人仅限报一个岗位
- 翡翠|翡翠的高贵之处就在于,首先从外表吸引你,然后用品质征服你
- 退休|老年人,退休后不要让子女从事这4种走弯路的工作,以免耽误前途
- |青未了|kiss the rain:从暮春到初夏
- 中国美术学院|人间丨从刷子到画笔 58岁油漆工以优秀学员的身份从中国美院毕业
- 丁玲|临澧县新华书店:探访丁玲故居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