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从介入到融合|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

【乡村|从介入到融合|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艺术乡建在今时今日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这是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 , 同时 , 由于乡村建设的多元复杂性更需要跨学科专家的介入 , 也使得艺术乡建成为今日乡建的一股重要力量 。
近日 ,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 特别强调了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点 , 在八大重点领域中 , 美术产业赋能排在了第四位 , 并具体地描述了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 。 从中不难感受到 , 美术赋能乡建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可能性 。
如何构建新时代的乡村美学?艺术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传统艺术资源 , 尤其是依托乡村自身的文化传统 , 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级美术院校、艺术机构如何通过长效的驻留项目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 , 提升广大乡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如何推动更多艺术元素运用到乡村规划建设 , 加强乡村建设中的审美韵味 , 使得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相信只有充分认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学价值 , 才能在生态文明转型、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守护乡土故园、维系乡情乡愁、振兴乡村文化 , 使乡村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
接续根脉:
促进乡村形成情感共同体
“乡村面对整个社会的期待 , 任何单一的目的、单一的诉求、单一的方法与手段都无法快速解决百年乡村遗留的现实问题和深层危机 。 ”从“许村计划”到“青田范式” , 渠岩带领团队开展了长达十余年、跨越南北地域的乡村实践 。
在山西太行山脚下的许村 , 他修复老房子、操办许村国际艺术节、开办国际艺术公社 , 靠着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激情投入 , 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打破日常壁垒的境遇和奇观 , 使得当地乡民和络绎而来的中外艺术家互相赞叹和欣赏 。 许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以艺术推动乡村复兴的样本 。 渠岩认为 , 许村是乡村复兴的出发点 , 使用艺术的温暖方式 , 促进乡村情感共同体的链接 。 而他更加核心的使命是如何修复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 , 重新接续文明根脉 。
如果说 , 许村是从“艺术”入手 , 寻找传统文明的原码;那么青田则是隐去“艺术”之痕 , 构建中华文明的现场 。 在这里 , 渠岩团队采用“多主体联动”的在地合作方式 , 即通过当地人、知识分子、企业家、政府和艺术家互动而成的开放性实践来“融合”乡村 。 在村容层面 , 以恢复纯朴的乡村风貌为主 。 祠堂、书院、池塘、长街、碉楼 , 公共空间都按旧修复 , 并租用村民的闲置房 , 建文化空间 。 在文化、民俗信仰方面 , 编写村志 , 重新激活水系文化 , 如赛龙舟、烧番塔……让村民在民俗活动中重新凝聚在一起 。 所有的这些 , 都是对“家”的修复 。
与各路艺术家或将乡村作为自己的画布肆意涂抹、或将乡村作为试验场完成自己的艺术实验不同 , 渠岩的艺术乡建之路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使命 , 他的乡建“配方”回到了最为本质的“根”的问题 , 让中国人能够在乡村中寻回质朴的精神家园 。
“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超越艺术’的路径介入乡村 。 但前提必须是基于乡土文化、历史脉络、社会网络与地方主体的在地乡建实践 , 强调乡建主体和方式在关系情境中的多元性与流变策略 。 乡土文化生态、社会功能与在地主体尊严的修复才是艺术乡建的核心 。 在这个意义上 , 艺术乡建过程中应本着一种对乡土秩序、传统文脉和文化秩序进行‘礼拜’的心态 , 而非‘治理’和‘教导’的心态 。 ”渠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