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散佚的原因( 二 )


二、这些“迷失”的稿子 , 都是八十回以后的 , 又这里少了一稿 , 那里少了一稿 , 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 , 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得太多 , 又是断断续续的 , 就无法再誊清了 。
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
三、上引批语都是雪芹逝世后第三年加在书稿上的 , 那时 , 跟书稿有关的诸亲友也都已“相继别去 , 今丁亥夏 , 只剩朽物(畸笏自称)一枚” , 可见《红楼梦》原稿或誊清稿 , 以及八十回后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余残稿 , 都应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 。
如果原稿八十回后尚有三十回 , 残稿应尚存二十四五回 。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脂批所谓的“后三十回” , 不应以八十回为分界线 , 而应以贾府事败为分界 , 假设事败写在九十回左右 , 则加上“后三十回” , 全书亦当有一百二十回 , 残留之稿回数也更多 。
残留稿都保存在畸笏处 , 是根据其批语的逻辑自然得出来的符合情理的结论 。 若非如此 , 畸笏就不会只叹息五、六稿“迷失” , 或仅仅以不得见《悬崖撒手》文字为恨了 。
四、几年前我就说过 , 《红楼梦》在甲戌(1754)之前 , 已完稿了 , “增删五次”也是甲戌之前的事;甲戌之后 , 曹雪芹再也没有去修改他已写完的《红楼梦》稿 。
故甲戌后抄出的诸本如己卯本、庚辰本 , 等等 , 凡与甲戌本有异文者(甲戌本本身有错漏而他本不错漏的情况除外) , 尤其是那些明显改动过的文字 , 不论是回目或正文 , 也不论其优劣 , 都不出之于曹雪芹本人之手 。
最初 , 这只是从诸本文字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 当时 , 总有点不太理解 , 为什么曹雪芹在最后十年中把自己已基本完成的书稿丢给脂砚、畸笏等亲友去批阅了又批阅 , 而自己却不动手去做最后的修补工作?他创作这部小说也不过花了十年 , 那么再花他十年工夫还怕补不成全书吗?为什么要让辛苦“哭成”的书成为残稿呢?
现在我明白了 , 主要原因还在“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 。 倘若这五、六稿是投于水或焚于火 , 再无失而复得的可能 , 曹雪芹也许倒死了心 , 反而会强制自己重新将它补写出来 , 虽则重写是件令人十分懊丧的事 , 但时间是足够的 。
现在不然 , 是“迷失” , 是借阅者一时糊涂健忘所致 , 想不起将手稿放在哪里或者交在谁的手中了 。 这是常有的事 。 谁都会想:它总还是搁在某人某处 , 没有人会存心将这些片断文字隐藏起来 , 说不定在某一天忽然又找到了呢 。 于是便有所等待 , 曹雪芹等待交给脂砚等亲友的手稿都批完、誊清、收齐 , 以便再作最后的审订 , 包括补作那几首缺诗或有几处需调整再拟的回目 。
可是完整的誊清稿却始终交不回来 , 因为手稿已不全了 。 对此 , 曹雪芹也许有过不快:手稿怎么会找不到的呢?但结果大概除了心存侥幸外 , 只能是无可奈何 , 总不能责令那些跟他合作的亲友们限期将丢失的稿子找回来 , 说不定那位粗心大意的借阅者还是作者得罪不起的长辈呢 。
这位马大哈未料自己无意中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罪人自不必说 , 可悲的是曹雪芹自己以至脂砚斋等人 , 当时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 , 总以为来日方长 , 《红楼梦》大书最终以全璧奉献与世人有何难 。 所以在作者去世前 , 脂批无一字提到这五、六稿迷失事 。
谁料光阴倏尔 , 祸福难测 , 穷居西山的雪芹惟一的爱子不幸痘殇 , 雪芹“因感伤成疾” , “一病无医” , 绵延“数月” , 才“四十年华” , 竟于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 , 半年后 , 脂砚斋也相继去世 。 “白雪歌残梦正长” , 《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