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地中海城记》:地中海古城打卡必备!一个中国考古学者笔下的古城记忆

考古学|《地中海城记》:地中海古城打卡必备!一个中国考古学者笔下的古城记忆
本文图片

南方网讯中海沿岸古城云集 , 雅典、罗马、庞贝自不必说 , 去多少次都不够 , 库玛、乌尔奇、奥斯蒂亚这些稍显陌生的名字也散发着难以抵御的魅力 。 本书作者周繁文曾在意大利参与过考古发掘 , 同时对地中海沿岸古城和遗址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 。 本书是她作为一名考古学者的古城遗址考察笔记 , 也是一部穿透历史的精神游记 。 在她的笔下 , 地中海世界不再是史书上的一串空洞名词 , 而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城市 , 一个个活生生的居民 。 罗马、雅典、哈德良别墅、库玛、乌尔奇、庞贝、奥斯蒂亚等古城或遗址 , 在一个中国学者的笔下获得了呼吸 。
在她的笔下 , 遗址呈现出即使是在深度旅行中也难以被看见的一面 。 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知识的支撑下 , 这份笔记值得反复细读 。
在本书中 , 千年前古城居民生活的烟火 , 历史学家的古老记载 , 掩埋在遗址下的岁月记忆 , 都被一一还原 。 我们仿佛穿越时间 , 置身于老普林尼时代的庞贝 , 或者来到雅典的街道 , 而当历史被还原为曾经的生活方式 , 我们也得以真的拥有那些关于古城的记忆 。
这些古城和遗址的类型、文化气质、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 作者依托翔实的考古文献和实地考察 , 为读者清晰呈现出罗马帝国时代城市的发展脉络 。
本书为《新丝路艺丛》丛书的一种 , 该丛书以考古和艺术为主题 , 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古代文明 , 收入了国内外考古学名家和中青年学者的最新作品 。
作者简介:
周繁文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副教授 。 曾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并于攻读博士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接受联合培养 。 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时期亚欧大陆的城市考古研究 , 著有《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等著作 。
章节试读
第三章 库玛(节选)
我2009年参与的发掘主要在下城的浴场和北城墙之间的居民区进行 。 国内大多数的发掘都是分成若干个探方进行 , 这样便于控制各种复杂的情况 , 而库玛城却是大面积式地同时揭露 。 由于多为砖石遗址 , 很多地层的形成原因是建筑物的倒塌 。 地层中出土的遗物不多 , 主要是彩绘的墙壁抹泥残块(intonaco) , 统一编号更有利于对当时城址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布局有总体性的把握 。
这个发掘区所能看到的人类建筑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最早是在希腊殖民地时期 , 我们发现了一座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的居址 , 在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进行了重修 。 接下来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 , 这里新建了两座古罗马式公寓:西边的一座在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之间增建了柱廊、会客室、服务用室以及两个临街而开的店铺;东边的一座只保留了少量房间的遗址 。 最后是罗马时期 , 从主神庙而来的一条南北向道路穿过了这个区域 。
工地附近种满了无花果、黄杏、甜瓜、石榴和葡萄 , 果实累累 , 很是喜人 。 我住在法国同行的工作站里 , 望出去尽是青翠 , 山、罗勒草田、葡萄园、柠檬树和无花果林 , 白色野蔷薇的香气 , 海风挟着红嘴鸥的叫声 , 还有火山的硫黄味 , 这就是谚语说的“看一眼那不勒斯 , 然后死去”吧 。 每天傍晚收工后 , 慢慢地徜徉在两千年前的图密善大道上 , 两旁是显贵人物们精心装饰的陵墓和建筑 , 已经发掘过的遗址都覆盖上了厚厚的细沙 , 随处可见的虞美人绽开着艳丽的红 。 这些花根系浅 , 吸水力强 , 既对遗址有保护作用 , 又为这个考古公园增添了生机 。 无生命的砖石、曾存在的古城、渐消逝的历史、正鲜活的当下 , 相互交映 , 别有一种抚今怀古的悠远思绪 , 在时间流淌的长河里溯洄逡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