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流传千古( 三 )


杜牧在扬州为官十载 , 公事之余 , 流连于扬州的繁华 , 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 一生两度赴扬州的经历与无数歌咏扬州的诗篇 , 让杜牧成了这座江南古城的代言人 , 所以在这首词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 , 缅怀往昔的繁华 。 思想向远方荡漾开去 。 他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杜牧的影子 , 有才华的杜牧见到眼前的扬州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杜郎俊赏 , 算而今重到须惊”所以词人再进一步 , 就算是杜牧来到面目全非的扬州 , 也是无比吃惊 。 一个“惊”字表明眼前的凄清 。 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 此情此景 , 作者借杜牧重到须惊 , 表明实实在在是触目惊心 , 痛彻心扉 。 这也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 ,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 , 杜牧尚且如此 , 我何以堪 。
所以这一句连缀全词 , 由上片的进行写景 , 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 , 萧条与热闹 , 虚与实想成了鲜明的对比 , 在对比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
惊到什么程度?“纵豆蔻词工 , 青楼梦好 , 难赋深情” , 化用了杜牧的三句诗 , 来表明即使是杜牧之才 , 也难以写出之前那些美好的诗句了 。
|《扬州慢》,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流传千古
本文图片

因为情景 , 气象一切都早已不同 , 更何况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呢 , 词人以杜牧之难赋深情 , 侧面写出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
词人的思绪再度回到眼前“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 , 冷月无声” , 二十四桥依旧 , 泉水依旧 , 据说唐代有24座桥 , “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 因相传古代有24个美人 , 吹箫于桥上 , 所以有此句 。 张祜在纵游淮南一诗中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句子 , 曾经的月华如水 , 仙女在畔的美景不复存在 , 只剩下冰冷的月亮 。 寂寞凄凉萧条 。 冬日寒冷 , 词人此时的心境更加的寒冷 。
月本来无声 , 本来无关冷暖 , 作者却说“冷月无声”作者此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 同时使用了通感的修辞 , 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 借此表达今非昔比的感伤 , 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扬州慢》,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流传千古
本文图片

回到现实的景物描写 , “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 。 以问句作结词中并不少见 , 辛弃疾问自己问朝廷“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柳七问自己问红颜“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而姜夔在这里向谁发问呢?
他向桥边的芍药发问 , 想想你们这些红药啊 , 一岁一荣 , 年年开放 , 扬州繁华的时候你们盛开 , 扬州残败的时候 , 你们也在盛开 , 你到底会在为谁盛开呢?
这里的词人看似无理 , 实乃大有情理 。 桥边芍药 , 本无所谓为谁而生 , 自然之物 , 自然之本性 , 不会因人事之变迁而改变 , 所以这里也是典型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 赋予芍药以人之情感 , 实则注入词人自己的情感 , 芍药的无情正衬显了词人的有情 , 物是人非 , 今昔巨变 , 此时的词人有什么心情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呢?
|《扬州慢》,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流传千古
本文图片

词人借借花的鲜艳来反衬词人内心的悲 , 花越繁茂 , 词人的心越悲凉 。 冬日桥边一定没有盛开的芍药花 , 这不过也是词人的想象之景 , 而词人以此为结束全词 ,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明月下那一簇簇盛开的红芍药 , 桥边矗立的落寞的身影 , 词人那一颗伤感滴血的心 , 这一切都耐人寻味 。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 , 但纵使冬去春来 , 来年红药花开 , 又有谁来欣赏他呢?真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壁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