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周晓虹:我与商务印书馆的非商务往来】
本文图片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22年2月23日第14版 , 作者周晓虹 ,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 。 曾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2008-2017)、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2016)、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2014-2016)、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14-2020) 。
我与商务印书馆的非商务往来
文 | 周晓虹
来源 | 《中华读书报》
时间过得真快 。 一转眼 , 上回去北京参加商务印书馆120周年庆典已经五年 。 那年我正好60岁 , 和商务印书馆差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时间 。
因为自小喜爱读书 , 虽说在中学时代和下乡的两三年内要读到一本好书非常困难 , 常常是借到手的书第二天就要归还 , 但商务印书馆的大名在心中却一直神圣异常 。 后来 , “文革”结束 , 考上了大学 , 尤其是1980年代在“文化热”开启的年代我又弃医从文 , 接着考上了南开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 , 买进的商务版图书究竟有多少实在难以记清 , 但最初那些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基本上都是见一本买一本 , 说句笑话 , 和这家大名鼎鼎的印书馆的“商务性”往来十分频繁 。 从最初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美学》 , 到后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墨菲和科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 , 再到最后涂尔干的《自杀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不同学科的商务版图书的买进 , 不但反映了这些学科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恢复繁盛的先后顺序 , 也反映了我本人的学术兴趣的演进过程:从一开始的哲学和美学 , 到中途的心理学 , 再到后来的社会学 。
本文图片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精装本系列)
对学者来说 , 买书只是其个人生涯的奠基工程 , 类似于这些年火爆的房地产业的“三通一平” 。 究竟要买多少书才能成为学者 , 自然因个人的天然禀赋和用功程度而异 。 于我而言 , 如果从1978年上大学常规购书开始 , 到1987年硕士毕业正式入职南京大学 , 大概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 不过如果从198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起算可能要更短一些 。 当然 , 虽说从1984年后我已经开始常规性地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 也开始出版著作和译作 ,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敢往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出版社投稿的 , 所以我与商务印书馆的“非商务性”往来要比“商务性”往来(购书)延后许多 。
大概是2007年 , 用孔老夫子的话说此时的我已经迈入知天命的年纪 , 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要为商务印书馆编辑一套人类学的译著 , 我与李姚军合译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有幸忝列其中 。 最早翻译这本书时 , 我和李姚军都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 潘建国编辑来南开为“文化研究丛书”组稿 , 就选中了这本书和米德的另一本《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宋践译) 。 记得我先是翻译了米德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但后翻译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出版顺利 , 不仅在交稿的第二年就顺利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 而且次年就介绍到海峡对岸 , 由台北的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了繁体字版 。 一时间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人类学界都小有影响 , 1990年前后投身人类学甚至社会学科的人大多读过这本著作 。
- 采风|我与红网的“恋爱”三部曲
- |《我与地坛》:人在低谷时,自渡是最好的解药
- |我与延职故事丨用一句话描述你眼中的延职春景
- 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第八届海峡读者节在福州举行
- 读书人|在书香里与一座城相拥(我与一座城)
- 巩中辉|舞者巩中辉:返璞归真,我与贵州有一种艺术契合
- 埃里克·索斯|喜欢艺术的朋友注意了,《我与你:埃里克·索斯》正在成都展出
- 理论|新书|“人间四月读书天”,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
- 蝴蝶|晚安 | 我与春天,隔着一朵花,隔着一江水,一双蝴蝶的翅膀
- 中国|商务印书馆4月十大好书发布 推出《新华字典》大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