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赵之琛“云渚”,简说篆刻中方与圆的价值

之前的系列文章里 , 我们读过赵之琛的一方“神仙眷属” , 这次我们再读一方赵之琛的印 , 就是这方“云渚”:
|读印:赵之琛“云渚”,简说篆刻中方与圆的价值
本文图片

(赵之琛“云渚”)
先说两句题外话:
北边的“徽宗”发展到晚期 , 出现了一位有争议的篆刻家徐三庚 。 实际上 , 南边的“浙宗”发展到晚期 , 也同样出现了一位有争议的篆刻家 , 就是名列“西泠八家”第七位的赵之琛 , 一般认为 , 赵之琛篆刻的问题在于浙派发展到他手里 , 渐渐走向“程式化” , 他“有意表现斧凿之痕 , 锯齿燕尾 , 千篇一律 , 浙派程式已趋结壳”(李刚田《篆刻学》) 。
赵之琛当然是大艺术家 , 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值得一提 , 否则后人不会给他那样高的艺坛地位 , 他也不会获得那么多当代名流的青睐(他的印作中 , 有很大一批是应索之作 , 且润金丰厚) 。
|读印:赵之琛“云渚”,简说篆刻中方与圆的价值
本文图片

(赵之琛的画)
实际上 , 艺术欣赏从来都是“各花入各眼” , 没有高下、优劣、对错之分 , 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 赵之琛的篆刻我们不做定评 , 我们只来看他的作品 。
再有 , 赵之琛收到更多的非议 , 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他的作品太多了 , 而且多是来往应酬之作 , 在商业作品 , 大量刻相似的内容出现“公式化”是无可奈何的情况 , 毕竟一个艺术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 并且 , 艺术家也要生活 , 挣钱也无可厚非 。
说归正题 , 这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方作品中的“方”与“圆”元素 , 认真思考一下它们的价值 。
之前我们布置古玺作业时 , 已经提到过在一方篆刻作品中的综合使用 , 其实这里是老调重弹 。 方与圆是一对辩证概念:
方是静态的 , 它安静 , 稳定;圆是动态的 , 它流动 , 活跃;方是端正的 , 直线的、它阳刚味十足;圆是弯斜的 , 曲线的 , 它充斥着阴柔之美 。 一味的“方” , 就过于呆板、生硬;一味的“圆” , 就会趋于柔媚、疲软 。 (见拙文《篆刻学习中的“方”与“圆”》)
中国篆刻离不开方圆 , 因为篆书是圆转的 , 而印面是方正的 , 四四方方(随形印从来都不是正格) 。 因此 , 将方与圆两种元素在同一方印作中达成完美统一 , 常常是一个篆刻创作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 吴昌硕说:“夫刻印并不难 。 而难于字体之纯一 , 配置之疏密 , 朱白之分布 , 方圆之互异”(《耦花庵印存》序) 。 显然 , 在吴昌硕大师眼里 , 方与圆的考量也是篆刻的重要任务之一 。
通常情况下 , 两字印的创作相对容易一些 , 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少了些 , 需要处理的矛盾少一些 , 印面两字在左右上下都可以找到印面边框的依托 , 考虑揖让也只需要考虑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即可 。 但相对来说也有难处 , 就是因为内容过于简单 , 能够被篆刻家调度的元素也相应减少 , 求得变化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 。 晚清天才篆刻家赵之谦也曾因为印面元素过少而大伤脑筯 , 在“坦甫”一印的边款里说“篆不易配 , 但求其稳”:
|读印:赵之琛“云渚”,简说篆刻中方与圆的价值
本文图片

(赵之谦的“坦甫”及边款)
赵之琛的这方“云渚” , 也是两字印 , 所以 , 它也有章法上的难点 。 除了采用经典的“阔边细朱”(它的优越之处在于阔边与细朱的粗细视觉对比)的古玺印式之外 , 赵之琛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 , 就是充分利用“方”与“圆” 。 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