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华文明】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 。 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 , 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 , 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 。 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文化互动 , “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 , 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 , 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 , 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 。
探源工程的工作表明“(多元格局的区域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 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 , 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 ”探源工程将二里头文化视为“文明核心”是恰如其分的:
时间上 , 二里头文化继承了龙山时代诸多区域文化的优势因素 , 开启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 并形成“广域王权国家”——“最早的中国”(许宏) 。
考古材料上 , 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早有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 不仅发现了最早的宫城、王城、城市干道网 , 出土了近战兵器群、青铜礼器群等 , 还表现出“海纳百川”(包含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和“强势辐射”(在互动中 , 作为“核心文化”以输出为主)的特征 , 集中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从“多元”到“一体”过程中关键时期的核心地位 。
在精神文化上 , 相比于各区域差异较大的日用陶器 , “一体”更多地表现在礼器及其纹饰上 , 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精英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体化趋势 , 他们在某些领域共享着较为一致的观念 , 体现了跨区域的文化认同 , 甚至形成了“文化霸权”(艾兰) 。
下面 , 笔者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例 , 以小见大 , 浅谈其所体现的“多元一体”文明进程 。
|【探秘中华文明】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本文图片

对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认识 , 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
材质:青铜+绿松石片 。 工艺:铸铜+切片粘嵌 。 造型:四系微弧状 。
功能:腕饰 。 伴出:铜铃 。 纹样:神面纹传统(介字冠+内卷纹)+兽面 。
青铜铸造:目前一般认为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源自西亚 , 通过“金属之路”(杨建华)传入 , 并掀起“东亚青铜潮”(许宏) 。 从根源上来讲 , 牌饰的青铜底托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互动的结果 。
铜牌饰:西北地区的铜牌饰(未镶嵌绿松石)可能是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的重要来源(刘学堂、陈小三) 。
用切割的绿松石片拼形:直接来源是二里头二期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 再向前可追溯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M33(王青) 。
绿松石粘嵌:龙山时代西北、晋南、海岱文化区均有出现(陈国梁) 。
铜玉组合: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种“金镶玉”的模式 , 其实属于铜玉组合 , 而更早的“铜环璧”+玉璧的多件套臂钏组合在石峁、陶寺均有发现 。
纹样:争论较大 , 学者曾提出龙、鹿、狗、狐狸、熊、鸱鸮、饕餮等观点 , 笔者则认为上部分纹饰源自龙山时代以来的神面纹传统(介字冠+内卷纹) , 下部分则为“剖展”的兽面(另文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