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军:元大都的时空之轴(下)

|对话|王军:元大都的时空之轴(下)
本文图片

王军/口述
宋馥李/访&文
王军一直焦虑 。
写作《城记》时 , 他眼见着老胡同一个一个消失 , “担心北京城会从地球上被抹掉” 。 如今 , 北京老城不会再拆了 , 但焦虑并没有减少 , 用他的话说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北京城的历史价值” 。
为此 , 王军曾一趟一趟往故宫跑 。
2016年 , 他有了一个机会 , 从新华社采访人员转身为研究者 ,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将王军引入故宫 , 谓为“养士” 。 王军摆脱了繁杂的新闻工作 , 将研究方向框定为:紫禁城的时空格局 , 北京城的历史价值 。 故宫的老院长张忠培嘱咐他要遍览古籍 , 沉下心思考 。
王军开始埋首故纸堆 , 在浩瀚的史料间穿梭游历 , 积数年之功 , 有了这本《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
《析津志》载:“至元四年二月己丑 , 始于燕京东北隅 , 辨方位 , 设邦都 , 以为天下本 。 ”对元大都城市空间的全面溯源 , 是王军涉入中国文化深处的一条时空轴线 。 循此 , 有着800年的建都史的北京城 , 回答了他的很多疑惑 。
这本书有别于王军以往的作品 , 很学术、很烧脑 , 读者要有时空一体这根弦 , 才能进入古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
好在 , 王军并不追求畅销 , 只求准确和详备 。 他希望能告诉读者一个基本常识:中国人的“中” , 龙的传人的“龙” , 究竟是怎样来的?而由此代表的中国的存在 , 是一种文化存在 , 不能只看血统 。
我专访了仍在史料中跋涉的王军 。
|对话|王军:元大都的时空之轴(下)
本文图片

尧风舜雨: 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3月
秩序
宋馥李:我们讲过了中国古人的时空观之后 , 也就是时空密合 , 那这套时空观应用于城市营建 , 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秩序 , 也就是梁思成先生所说 ,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王 军:中国古代的城市 , 基本都有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 , 这都是有时间意义的 , 建筑就是空间的设计 , 古人通过空间测定了时间 , 空间就被时间赋予了意义 , 这就定义了城市与建筑的营造之道 。
比如说左文右武 , 因为东边是春天的授时方位 , 一定要把文庙摆在东边 , 把武庙摆在西边 。 就像故宫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一样 , 因为春是生养 , 即文;秋是刑杀 , 是阴气杀阳气 , 即武 。 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基本法则 。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的平面分布离不开环境思想 , 环境思想就是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还有风水 , 其内核皆是这样的时空观 。
在《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这部书里 , 我试图阐释的正是这一整套规划方法 。 比如堪舆家选址 , 称点穴 , 穴即所谓的龙穴 , 这实际上是一个理工科的概念 。 龙穴之龙 , 指山体 , 山体潜入地下延伸 , 为建筑提供支撑 , 是最好的地质条件 。 所以 , 古人在确定建筑基址时 , 要打探井去看地下有无岩体 , 这就是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里记录的“凡开基址 , 须相视地脉虚实” 。
雍正皇帝的陵寝在东陵堪舆时 , 查得一建筑基址 , 可是打探井下去是流沙 , 没有“龙” , 也就是没有山体 , 于是就去开辟西陵了 。 你再看明十三陵 , 所有帝陵的朝向都不一样 , 就是为了顺山梁 , 以获得最稳定的地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