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今壁相对影 , 登台极目 , 六朝秦淮 。 ”倪阳介绍 , 一年四季 , 景色各异 , 映照在玻璃幕墙上 , 让博物馆与环境融为一体 , 加上淡灰色彩、马道与平台的元素 , 博物馆好像在光影中“消隐”了 , 又似乎更有辨识度 。
创新 , 博物馆内外是体验不同的“展厅”
受环境和限高要求 , 博物馆向下“生长” , 公共部分有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 , 参观路线从地下一层开始 。 这样的路线设计 , 也蕴含了设计团队的“彩蛋” 。
参观第一站 , 是地下一层常设展厅“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 。 展厅围绕“旷世城垣”的主题 , 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5个方面进行展示 。
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城砖 , 700多块明城砖组成了城砖矩阵 , 如同书架上码放整齐的书籍等待“翻看”;最有趣的展示是筑城技术 , 通过文字解说和人物塑像 , 还原了择土暖水、练泥压泥、制坯阴干、装窑烧窑、窨水开窑的城砖制作过程;最震撼的展品是一个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盘 , 配合多媒体立屏和投影 , 沙盘可以“动”起来 , 定时进行立体式展演 , 呈现城墙四季美景 。
看过了南京的城墙 , 参观的第二站是位于地面一层的临展厅 。 首个临展“城·墙——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市摄影展” , 精选了西安、开封、长汀等国内8座申遗核心城市的城墙照片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参观者通过扶梯从地下一层缓缓而上 , 仍在回味方才的城砖故事 , 行至一层大厅 , 绵延的城墙就已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映入眼帘 。
如果说从室内看城墙还隔着幕墙光影 , 那么参观路线的第三站 , 便是沿着博物馆西侧三段坡道 , 来到顶层景观平台 。 这里高约12米 , 视野开阔 , 与中华门瓮城基本“平视” , 雄伟城墙尽收眼底 。
之所以说这也是参观路线的一部分 , 不仅在于提供了另一种参观视野 。 坡道沿途 , 分布着展示城墙重要信息的铜板:“世界第1长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历时28年基本建成”“南京城墙使用城砖超过100000000块”……一串串数字沿着坡道不断增大 。 顶层平台上 , 还绘有南京城墙的轮廓 , 13座明代城门用铜板印刻在平台之上——博物馆内外皆可参观体验 。
“从出土文物到幕墙光影再到直面城墙 , 是历史破土而出的隐喻 , 是层层攀登的路线 , 也是越来越走近城墙的过程 。 ”倪阳介绍 。 这也是何镜堂院士带领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强调的理念:最重要的展品不在博物馆里 , 而是矗立在它面前的宏伟城墙 。
接口 , 连接历史与当下日常文化生活
至此 , 设计团队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 但倪阳却说 , 他们为博物馆的后续规划和布展留下了一个特别的“接口”——在博物馆首层、玻璃幕墙下的最佳观景地 , 打造一间咖啡厅 。
“参观结束后 , 可以来这里喝一杯咖啡 , 与朋友交流参观感受;即便不下楼参观 , 也能在此驻足休息 , 看看窗外古城美景 , 将文创产品带回家 , 体现出博物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公共属性与人文生活属性的统一 。 ”倪阳说 , 在参观者最容易到达的首层 , 不仅有咖啡厅、文创店 , 还预留出了公共空间 , 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临时展览 , “新客”一目了然 , “回头客”也能常看常新 。
在南京 , 明城墙也是“民”城墙——这从群众积极参与守护明城墙活动 , 几年来提供有效线索近300条、累计助力回收城砖超40万块就能看出 。 博物馆与市民之间 , 也应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连接性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何炽立介绍 , 在设计之初 , 博物馆内部就留足了高度、荷载与线路 , 保证了展陈空间的通用性 , 后期得以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各种数字化展示功能等 。 此外 , 室外空间布局也遵循了“融入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设计理念 ,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展场、城市客厅、城市公园 。 “畅想一下 , 在春光明媚的早晨 , 迎着城墙举办一场诗歌论坛 , 或者在层林尽染的深秋 , 市民坐在斜坡上欣赏一场音乐会……”何炽立说 。
- 古城|济南印记|李铭:古城历史守护人
- |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博物馆: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 考古学|《地中海城记》:地中海古城打卡必备!一个中国考古学者笔下的古城记忆
- 传承|“梅花”荟萃绽古城 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在石家庄正定揭牌
- |埃及古城出土大量文字陶片,几千年前随意抛弃暴露的墨水却栩栩如新?
- |浙江名副其实的古城,旅游名气不大却是江南第一古县,就藏在宁波
- |在古城西安,有一座以“读书”为名的千年村落
- |山西晋阳古城发现隋代瓷窑遗址
- |世界读书日,在德国古城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
- 苏格兰爱丁堡|浮光掠影看英爱(74)—苏格兰爱丁堡古城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