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今壁 交相辉映(解码·博物馆的力量)

|古城今壁 交相辉映(解码·博物馆的力量)
本文图片

南京城墙博物馆展陈 。曲苏伟摄(影像中国)
南京城墙博物馆 , 玻璃幕墙光影变幻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南京城墙博物馆外观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博物馆是什么?是浩如烟海的文物和典籍 , 是对文明的延承与追寻 , 是在文物、历史与人们之间架起多元的沟通桥梁 , 是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
近年来 , 我国博物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 打卡博物馆渐成风尚 ,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元素走进日常生活 。 在第四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 本版推出“解码·博物馆的力量”系列报道 , 聚焦设计博物馆的团队、复原古乐器和古曲的古乐团、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展览……透过这些鲜活实践和创新探索 , 观察博物馆的“进化”与升级 , 感受博物馆的美好与力量 。
——编者
站在城墙看风景——江苏南京中华门瓮城脚下、老门东街区近旁 , 立着一座平面呈L形、错落有致的博物馆 , 蓝天白云、青砖绿树、繁华古都 , 如镜像般倒映在淡灰色的玻璃幕墙中 。
站在馆内看城墙——玻璃幕墙似乎从眼前“消失”了 , 古朴沧桑的城墙、川流不息的街区闯入视线 , 通透清晰又身临其境 。
古与今同构 , 新与旧交融 , 光与影重合——这座线条凝练、现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墙博物馆 , 辉映着650多岁城墙的历史和风采 , 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窗口 。
外观创意从何而来?内部空间怎么规划?设计理念又是什么?听听南京城墙博物馆设计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的设计故事 。
融合 , 新建筑与老城墙遥相“对话”
“你站在城墙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博物馆里看你 。 ”这种“对外借景”与“向内延伸”的单向透明效果 , 缘于一种夹胶夹丝中空玻璃的使用 , 既能映射周边景物 , 又不产生强反射光 。 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首例把这种玻璃大规模运用于外立面的建筑 , 这也让老城墙与新建筑的“对话”成为可能 。
“这是一种‘并置’手法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介绍 , 在同一个画面空间中 , 不同时期的建筑构成了复杂多元、交错映衬的城市肌理 。 这座去年新落成的博物馆是现代时尚的 , 但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门瓮城、大报恩寺、老门东街区等周边环境又是融合一致的 。
实际上 , 在申报方案时 , 设计团队也考虑过其他方向 。
作为六朝古都 , 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极具中国古城代表性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 。 但由于多种历史原因 , 大量城砖流失民间 。 2016年 ,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举办“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 , 向社会征集散落的城砖线索 , 仅当年就回收城砖约8万块 , 用于城墙修缮 。
设计团队曾考虑用城砖建造博物馆 。 “设计效果也许不错 , 但在真正的文物——城墙面前反而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 ”倪阳介绍 , 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材料 , 既能展现建筑的时代风貌 , 也是向历史的致敬 。
除了材料选择 , 博物馆在形体设计上也遇到了挑战:空间尺寸 。 倪阳介绍 , 场域周边多为住宅、民居 , 以1、2层楼高为主 , 加上《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对临近城墙建筑物限高12米的要求 , 博物馆的“伸展体量”有限 。
为此 , 设计团队向下挖掘空间 , 12598平方米的总面积中 , 地上建筑面积仅3625平方米 。 此外 , 从中华门瓮城两侧马道中汲取灵感 , 在博物馆西侧设计了三段反向攀升、总长125米的坡道 , 延伸到顶层平台 。 这样一来 , 近城低 , 远城高 , 在呈现高低错落层次感的同时 , 也与中华门瓮城马道遥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