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2日讯 千年前的瓦瓦罐罐;百年前的马车铃铛、鱼盘;五六十年前的织布机、秤砣、算盘、铁耙、木犁、桌椅板凳、收音机、洗脸盆……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刘一村 , 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 , 虽然建筑面积只有880平方米 , 但它却体现了东营历史变迁的轨迹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馨斋民俗博物馆的馆长刘馨斋是刘一村一名普通的村民 , 谈起他与民俗物件的渊源 , 要追溯到他的孩童时期 。 幼时刘馨斋跟随父母在地里务农 , 突然从地里刨出了几块瓷片 , 发现瓷片不仅薄至1毫米 , 上面还有精致雕花 , 瓷片的“与众不同” , 引起他巨大兴趣 。 他爱上了收藏 ,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 见了好藏品总想“揽入囊中” 。
【|留住记忆 留住乡愁——走进东营市东营区馨斋民俗博物馆】为收集更多的民俗老物件 , 寻找东营民俗文化的痕迹 , 他走街串巷 , 勘察古迹 。 就这样 , 刘馨斋以乡村、民俗为主题的老物件越来越多 , 囊括了东营地区起居、服饰、节令、礼仪、娱乐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收藏的这些物件 , 有一些是别人赠送的 , 但更多的是他买来的 , 有时为了买到一个中意的老物件 , 他需要反复去协商好几天 。 有一次 , 他偶然得知广饶有一家处理家中的古床 , 他立马动身去联系 , 经过多次交涉 , 终于如愿以偿 。 “搞收藏的人都知道 , 这是既花时间又花钱的活儿 。 刚开始时俺老伴儿还不太理解 , 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博物馆里的这些老物件 , 她也大力支持我的收藏爱好了 。 ”
藏品多了 , 如何存放成了刘馨斋的心头事 。 “我发现小时候看到的民间老物件越来越少 , 文化记忆也逐渐消失 , 于是就萌生了建一所民俗博物馆的想法 , 为老物件‘安’个家 , 保留一些文化记忆 。 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了解它们 , 才能实现老物件们的历史教育意义 。 ”刘馨斋说 。
2017年5月份 , 刘馨斋自筹百万元建造了一座三层民俗博物馆 。 一楼为红色展室 , 二楼为古瓷器 , 三楼为民俗展示馆 , 足足1500件藏品摆放其中 。 不仅有反映历史的钱币、地契等物件 , 还有反映当地农耕文明的各种农耕器具 , 生动反映史口近代农民生活场景和民俗变迁 , 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2018年5月 , 民俗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 2019年 , 刘馨斋将民俗博物馆无偿捐献给市里 。
随着馨斋民俗博物馆知名度越来越高 , 前来参观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 馨斋民俗博物馆便成为刘一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博物馆是多所学校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 以后会积极组织学生参观活动 , 让孩子们见到实物 , 近距离接触历史、了解历史 ,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 。 对于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 。 ”谈起以后的工作打算刘馨斋自信满满 。
闪电新闻采访人员 陈海涛 东营区融媒体中心 张晶晶 通讯员 张雪萌 报道
- |集报人张大庸的愿景:留住历史 记录时代
- 北宿镇|北宿镇江屯村:用历史记忆传承精神话发展
- |追忆昆明旧时光“城市的记忆”画展省图开展
- 校园|用画笔定格校园美景,将美好记忆珍藏|大美校园·自然之美
- 沈从文|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了解沈从文,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
- |好品山东丨坊子红色文物传递跨国记忆
- |一首《思吴江歌》,感受张翰浓浓的乡愁
-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份徽州文书,提名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候选项目!
- |【武宣记忆】八仙岭往事
- 朝天|远去的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