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一句波德莱尔” 。 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般印象 , 我们停留在《恶之花》里那些腐败而唯美的意象:疯狂的赌徒、美丽的盲女、清冽的月光、恐怖的腐尸 。 这位晚期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二帝国时代的巴黎所弥漫的颓废情绪与时代精神 , 并以他的天赋进行了表达 。 他是自我放逐的流浪者 , 也是真正的先知:他看到了城市的暧昧与现代文明的压抑 , 也洞悉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孤独 。
本文图片
19世纪的巴黎街头
然而对于波德莱尔本身 , 我们却知之甚少 。 在好友戈蒂埃的《回忆波德莱尔》中 , 这位诗人“有自己的王国 , 自己的臣民 , 自己珍贵的创造物 。 ”同样 , 究竟是什么孕育了这位离经叛道的诗人 , 而群星灿烂的十九世纪又是如何塑造了波德莱尔独特的美学观念?阅读法国文学研究者克洛德·皮舒瓦和让·齐格勒合著的《波德莱尔传》也许会带给我们新的感受 , 也许我们印象中离经叛道的现代派诗人 , 其实有着与普通人相似的自负与虚荣心 。 同样 , 深深地介入时代并被时代形塑的诗人并非觉得自己是现代派的开宗立派之人 。 他更希望诗人们能够看到工业化的灰霾天空下 , 工人们的“领带与上了油的靴子” 。 然而正是这样的洞见 , 使他预见了未来的时代所弥漫的现代情绪:在都市生活的孤独与碎屑中 , 在被现代性所规训的心灵中 , 寻找其中残存的诗意 。
作者|高林
本文图片
《波德莱尔传》 [法] 克洛德·皮舒瓦、让·齐格勒/著 董强/译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1月
波德莱尔的“阴暗面”
一本传统的或者说人们喜闻乐见的诗人或作家传记其实并不难写 , 它的固定模式一般是:传记作者对这位诗人或作家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 , 继而阐述传主的作品到底有多伟大 , 这些伟大的作品又是怎么被创作出来 。 例如茨威格写过的大部分的作家传记文章就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 这类传记一定少不了的内容是 , 诗人传主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在哪里受教育?受到的教育让他形成了怎样的思想、人生态度?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他参与或目睹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怎样影响了他的思想、心灵?上述经历如何表达在他的作品里?为什么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感受 , 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精神?为什么他的作品一经诞生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在这个基础上 , 还可以进一步升华 , 指出“上帝不言使人言之” , 为什么人类总需要诗人、作家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感受和呼声?可是如果这位诗人或作家的作品推出之后无人问津 , 那就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着手 , 指出他发表了“超前的声音” , 他的声音在“将来”被谁所发现?像丹纳发现司汤达 , 或门德尔松发现巴赫 。
【|人生不如一句十四行诗:波德莱尔与十九世纪巴黎社会】
本文图片
波德莱尔墓地上的雕像
在这个基础上 , 为了让传记更具可读性 , 就再补充一点奇闻逸事、感情经历 。 考证一下作者的某首爱情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诗的背面到底是哪一位女士?通过这些 , 读者就可以对诗人的作品产生一个更加立体的感受 , 借助传记看看到底是什么让那颗心欣喜、愤怒、甜蜜或者痛彻肺腑 。
- 尼姑|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真谛!
- 饵料|蛇鱼大战!男子野钓遇罕见一幕,大蛇咬了条鮰鱼,网友:人不如蛇
- 兰亭序|读帖|王羲之《兰亭序》第一句
- |海派大家陈半丁的“花鸟人生”
- |对工作不满与其抱怨,不如跳槽,跳出不一样的人生
- 孔子|杨绛:风雨时有,人生实苦,渡人渡心渡自己
- 美丽|人生靠勇气,转弯靠智慧,职场上的这4项能力,你具备了没有
- 梁晓声|梁晓声:文学是人生的底色(名家近况)
- 拉勾网|正在热播的五部剧,《反转人生》排在第三,你在追哪一部?
- |锻炼、学习、赚钱,人生最重要的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