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二 )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 , 也有区别 。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 , 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 中国的丧祭 , 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 , 这是很常见的 。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 , 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 , 与别国人相比 , 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 例如 , 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 , 《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 , 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 , 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 , 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 "
在一定意义上 , 这个说法完全正确 。 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 , 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 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 , 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 , 不是宗教 , 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 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 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 。 爱人 , 是道德价值;爱上帝 , 是超道德价值 。 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 。 但是依我看来 , 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 , 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 。 例如 , 爱上帝 , 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 , 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 , 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 。 严格地讲 , 基督教的爱上帝 , 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 。 这是因为 , 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 , 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 , 后者是道德价值 。 所以 , 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 , 是很成问题的 。 它是准超道德价值 。 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
对以上的问题 , 我要回答说 ,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 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 他们不大关心宗教 , 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 他们不是宗教的 , 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 , 而按照哲学去生活 , 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
哲学的功用 , 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 , 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 , 这个看法 , 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 , 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 , 为了不同的目的 。 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 。 不仅如此 , 从他们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 , 哲学 , 尤其是形上学 , 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 , 就会变成废话 。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 , 与科学给予的信息 , 不相调和 。 所以在西方 , 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 科学前进一步 , 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 , 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 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 , 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 , 认为他们已经堕落 。 如果除了宗教 , 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 的确应当惋惜他们 。 放弃了宗教的人 , 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 , 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 。 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 , 而与精神事务绝缘 。 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 , 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 , 因为在哲学里 , 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 , 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 。 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 , 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 , 甚至要纯粹得多 , 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 在未来的世界 ,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 。 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 , 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 他一旦是哲学的 , 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