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三个潜在的小问题组成:
1、元修《宋史》是否进行了删改?
2、明修《元史》是否进行了删改?
3、清修《明史》是否进行了删改?
《宋史》、《元史》、《明史》这三部史书,都是由后朝编纂,并且特点十分鲜明,《宋史》为蒙古朝廷修汉人史 , 《元史》为汉人朝廷修蒙古人史,《明史》为满人朝廷修汉人史,这就涉及到一个是否公正的问题,因此,题主有这个疑惑很正常 。从清朝开始,人们就喜欢将宋元明三史放在一起比较,例如清朝礼亲王昭琏在《啸亭续录》中评论王鸿绪的《明史稿》(通行本《明史》的底稿)时就说:
至于奏疏多于辞令,奇迹罕于庸行,则二史病处相同,殊有愧于龙门,惟视宋、元二史为差胜也 。至于说《宋史》有没有被元朝删改,《元史》有没有被明朝删改,答案是肯定的 , 没时间去刻意删改 。删改史书是一份十分浩大且艰辛的工作 , 因为史书中一个人的事迹不止见于一处 , 本纪可能有、传中可能有、志中可能有、表中可能有 , 只要有一处删改没有注意到,就很容易成为前言不搭后语的笑话 。《宋史》一共修了两三年 , 《元史》总共331天,就算是想去篡改史书 , 也做不到 。只有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明史》,才有时间去做这项事业,但是其删改也绝大多数限于建州有关事宜 。
为了逻辑更加清晰,就把宋元明这三个问题串成一条线来统一梳理一下 。
1、《宋史》《宋史》这部书从成书开始 , 就面临着相当多的批评 。清人赵翼就直接了当的说
宋史草率荒谬,和辽金元史一起为史家最劣也 。因此,从元末周以立到清朝邵二云,都曾希望改修宋史,但皆未成行 。原因就像黄云眉在《与夏瞿禅论改修《宋史》诸家书》中所说:
然要可见一代记载,出自官修,则翰苑摇笔,聊充钞胥,但禀虚命,限日程功,无异反掌,出之私家,则采摭必广,裁削必精,殚神疲虑,穷老不休,始可蒇役 , 而一篑未施,含恨入地,往往有之,是成书之难易既如彼 。私人修一朝之史,实难,实难 。
但是也不是没人修成过,王洙修成了《宋史质》,柯维骐修成了《宋史新编》 , 但是这两部书都不能和《宋史》相比 , 完备性相差太远,主观性太强,也没有从来学者把这两部书当做可以替代《宋史》的存在 。
那么,为什么《宋史》这么让人不满意,导致几百年来不断有学者想对他推到从来呢?
1、行文繁简不当
这一点应当是最大的问题了 , 也是古往今来最被人诟病的一点 。其原因如邵二云先生所述:
当时修《宋史》,大率以宋人所修国史为稿本,匆遽成编 。宋人好述东都之事,建炎以后稍略,理度两朝,宋人罕所记载 。史传亦不具首尾,遂致《文苑传》只详北宋,而南宋仅载周邦彦等寥寥数人 , 《循吏传》则南宋无一人 。岂竟无可考哉?抑亦姑仍东都书之旧而不为续纂也 。因为《宋史》基本上是以宋朝所修国史为稿本,而宋人对于自己南渡之后的事情,不愿意多谈 , 从而导致《宋史》对这一块也十分缺失;而对于南渡之前的事,又没有按照修史惯例仔细剪裁编排,从而导致十分繁芜杂乱 。大体而言就是:
南渡之前 , 繁杂;
南渡之后,简略 。
这两点就决定了《宋史》不是一部编排仔细的优秀作品 。
- 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什么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 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明朝早期,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
- 明代宗对兀良哈的政策
- 离骚这部史书是 屈原被后人称为什么
- 现有的北宋还是南宋
- 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 明代国子监
- 明代藩王制度 明朝藩王制度
- 明代倭寇盛行的原因
- 于谦北京保卫战明朝那些事 明代于谦北京保卫战
- 明代吴门画派 明清时期吴门四家分别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