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梁晓声:为80后中文系大学生写一本书( 二 )


一堂课45分钟 , 这是学生考了高考、交了学费才能坐在那儿听的 。 有时候大学课堂上 , 可能缺乏一种庄重 。 有些讨论的问题是庄重的事情 , 不需要诙谐 , 不需要搞笑 。 我们现在把很多场合都变得娱乐化 , 好像不热一下场就不能进入讨论问题 。 幽默是需要的 , 但也不必要每一堂课都搞成脱口秀 。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要庄重对待的 , 我们现在有时候把需要庄重思考和认知的问题 , 掺进了游戏里 , 掺杂了讨好、取悦受众的心思 。 我在书里没有用这样的桥段 。
中青报·中青网:小说中的中文系教授汪先生似乎有你的影子?
梁晓声:对 , 包括他讲课的内容 , 基本也是我讲过的课 , 是我曾经引导学生讨论过的一些问题 。 我觉得就现代文学而言 , 我到现在没有读过一本读了之后没懂的 , 所以不需要全程由老师来讲 , 高中生以上都能读懂 , 只不过有不同的懂法 。 因此我觉得更好的上课 , 是师生一起来讨论一部文学作品引发的延展性思考 。
这部小说很可能会拍成电视剧 , 我也希望为学中文的学子们出一部电视剧 。 我心目中的汪先生 , 我觉得范伟来饰演很合适 。 我没有见过他 , 但我很欣赏他的表演 , 他的整个面部表情 , 尤其眯起眼来微微一笑的时候 , 有着一种宅心仁厚的状态 , 这个状态是我认为汪先生应该有的 。
梁晓声|梁晓声:为80后中文系大学生写一本书
本文图片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写年轻人的时候 , 会和年轻人有代沟吗?
梁晓声:代沟不是想没有就没有的 , 就算你到年轻人中去 , 和他们天天打成一片 , 代沟还在 , 这是没有办法的 。 但是代沟并不影响我们在没有代沟的一些方面去交流 , 你在沟那边 , 我在沟这边 , 我们还是可以亲密地交流 。
写年轻一代对我是一个挑战 。 首先语言就是不一样的 , 现在的语言变化太大了 , 尤其是网络用语 , 我没有办法融入 。 80后还好 , 就是我儿子的年龄 , 跟我的语言比较贴近 , 而80后和90后之间可能就有代沟了 。
有意思的是 , 70后作家写起自己同代人的时候 , 或多或少有“顽主”的气质 , 好像不那么写就不像自己的同代 , 写女孩差不多也有刘索拉笔下女孩的样子 。 但事实上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 , 这可能是作家写作时候一个代际的标签化 。 我倒是更喜欢我笔下那些80后 , 他们也开玩笑 , 但不是“顽主” 。
中青报·中青网:就你的观察 , 现在的中文系学生毕业后出路如何?
梁晓声: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学IT的毕业后年薪多少 , 但他们也很累 , 最容易疲劳死 , 中文系一般不会疲劳死 。 不久前我做一档读书节目 , 几位80后朋友都是中文系的 , 其中一位是某知名文学刊物的编辑部副主任 , 同时自己也写作 , 出版了好多书 , 还是北京文史方面的年轻学者 。
仔细想想 , 这世界上和人发生关系的好东西就那么几种 , 大部分可以用财富概括 。 但有一样绝好的东西 , 超过任何财富 , 可以留给我们这样普通人家的儿女 , 那就是书籍——任何个人、家族都无法垄断 。 在十七十八世纪 , 作家是贵族行业 , 后来回归到平民 , 平民中产生了作家、学者、教授 , 我们如果仔细考察 , 会发现相当多普通人家的孩子 , 从文化书籍中获取力量 。 所以 , 书籍是属于我们的 , 只看你能读到什么程度 。
中青报·中青网:小说在讨论生活的时候 , 借女主人公之口说生活可以分为诗歌类的、散文类的、报告文学类的……你的生活是什么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