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我心目中的沛德先生

儿童文学|我心目中的沛德先生
本文图片

两年前客居剑桥 , 遇上疫情 , 原来的各地交流、游走计划多数报废 。 不过 , 封锁期间 , 也正可以蜗居在家里安心读点什么 , 写点什么 。
于是 , 就细细读完了3大册《束沛德自选集》 , 包括《耕耘与守望》《坚守与超越》《缘分与担当》 , 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 这是沛德先生历年来出版的近20种文论和散文集中各类文字的精选结集 。
最早认识“束沛德”这个名字 , 是在报刊上 。 1980年代中期前后 , 我初入儿童文学领域 , 那也是新时期儿童文学走出最初的犹豫彷徨 , 开始进入激情澎湃、艺术放飞的阶段 。 我常常从有关的文学报道尤其是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消息里看到“束沛德”这个名字 。 看得多了 , 我发觉 , 这个名字总是与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决议、部署 , 与当时儿童文学的某些制度安排、设计以及重要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 比如1986年5月 , 中国作协与文化部在烟台联合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 , 沛德先生致开幕词;1987年1月 , 《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面世 , 沛德先生发表了发刊词《窗口·桥梁·苗圃——对〈儿童文学评论〉专版的期望》;1987年启动的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评奖 , 沛德先生是评委会副主任委员 。
1988年10月 , 在烟台召开的“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上 , 我第一次见到沛德先生 。 会议上的他 , 主持发言、驾驭全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 会下则亲切随和、广结文缘 。 他在开幕式上所做的“更贴近大时代 更贴近小读者”的主旨发言 , 视野和概括 , 思虑和导引 , 都令人印象深刻 。
1992年11月 , 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初评工作在北京进行 , 我作为初选小组成员参与其事 。 记得初评工作由洪波、发稼先生主持 , 沛德先生是那一届评委会的主任 , 初评阶段并无具体工作 。 我们在外交部招待所关了将近一个月 , 沛德先生不止一次来看望慰问大家 , 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安排 。
有一天 , 休息间隙 , 沛德先生忽然问我:“在北京你想见见谁?”看我一头雾水 , 他又补充说 , “有没有想见的老作家?”我十分意外 , “可以吗?”
从事儿童文学及历史研究 , 我当然希望有机会见见前辈作家 。 这不仅是一种专业方面的阅历 , 也可以算是我们与历史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方式 。 说到儿童文学界的老前辈 , 我最想见的是冰心先生 , 严文井先生 。 “我来帮你安排 。 ”沛德先生说 。
我当时的意外是显而易见的 。 我知道 , 两位先生年事已高 , 深居简出 , 虽有沛德先生居中联系 , 我仍然深感不安 。 尤其是冰心先生已经92岁高龄 , 平时我也看到过她老人家接待访客的消息 。 犹豫之下 , 也是怕给沛德先生添太多麻烦 , 我说 , “方便的话我想拜见严文井先生” 。 后来 , 在沛德先生联系安排下 , 我约上一起参加初评工作的一位友人 ,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 , 去看望了文井先生 。
沛德先生青年时代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中国作协机关工作 , 经历过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 , 同时他交友广泛 , 深谙文坛人事 。 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 , 如此心细如发 , 虑及一个晚辈内心的愿望 。 这件事 , 一直是支撑我个人认识、解读沛德先生人品、文品的一个具体、鲜活的生活细节 。
沛德先生曾经多次在私下里和文字中说 , 他有机会为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 , 但深知自己在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上都没有什么建树 , 占据这个位置很不合适 。 他十分自谦地表示过:“蜀中无大将 , 廖化充先锋” , “凭着我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 也就勉为其难而又心甘情愿地跑起龙套、敲起边鼓来了” 。 而事实上 , 从1985年开始 , 作为作协书记处分管儿童文学组织领导工作的书记凡20余年 , 他公正、专业、大气、温暖的工作作风和深具开拓精神、有声有色的工作成效 , 整个儿童文学界是有目共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