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三国时期不仅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也是各种事件层出不迭的年代,有悲有喜 , 有哀有乐 。对于蜀汉来讲,在刘备死后,有一件事情可以说很多稍微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而被斩首的事情 。然而很多人都在思考,尽管不知道后来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诸葛亮会派遣马谡,而不是选择其他更有能力的人去守街亭呢?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

文章插图
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之中,第一次最为悲壮,原因很简单:挥泪斩马谡 。正所谓,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然而,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即:街亭那么重要,为何诸葛亮不派遣魏延或赵云等人镇守,而是选择了从未有过领兵经验的马谡呢?
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是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斩马谡过于严苛 , 这件事期大部分责任是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 , 纸上谈兵 。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了马谡的才能,他在平南献策的时候展现出了他对战争过人的洞察力和算计手段 。
马谡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在街亭大战的前夕,敢于在别人都不愿意出来担当此任的时候主动请缨,街亭一战谁都知道凶险,没有关隘可以防守,想要保住街亭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当诸葛亮问军中谁可以出来的时候,马谡没有犹豫,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败了的结果,但是他还是承担了 。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

文章插图
在街亭败后,马谡没有投降,而是积极的组织残部开始突围,保存了大部分主力,虽然街亭失守,但是他保存了战斗力 。最后,诸葛亮要将马谡问罪的时候,他没有依靠自己和诸葛亮的交情很好来为自己求情,也没有用一些客观原因来为自己辩护 , 他一言不发的受刑是何等的悲壮,在国家为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 , 又在需要人整肃军纪的时候献上自己的生命 。马谡失了街亭固然是因为他的狂妄自大 , 但是何尝又不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呢?
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 , 马谡都必须要死 , 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
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为曹魏的势力太大了,这点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光复汉室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响亮的口号罢了,真正要是出去,连长安城的大门都不一定能见到,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北伐了 。这首先是因为北伐能够转移国内矛盾 , 并且借机能够夺了李严魏延的权利 , 所以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计策,北伐之路是诸葛亮的一步好棋 。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守街亭?为什么不选择其他人?

文章插图
司马懿是一个好对付的人么?肯定不是,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诸葛亮没有派魏延赵云或者是姜维而是选了马谡 。
我们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么样,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马谡去就是为了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后排挤魏延的人 。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但是看看他怎么对待李严的 。再加上马谡表现的并不弱,他的计策平定了南中,反间计对付司马懿,他对马谡能够守住接听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刘备死前的嘱托 。
在街亭失守之后,蒋琬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诸葛亮关于马谡如何处置的问题,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着这个机会呢 , 如果马谡不死,难做的就是诸葛亮 。